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职业人生>文章内容
创新是不断超越的原动力——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邹本国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崔浩杰 张劲 高洪波   发布时间:2009-02-05 (阅读次数:
2008年7月28日,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联合发布了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国家电网公司等91家企业在开展了两年的试点工作后,经评价被命名为首批“创新型企业”。山东电力研究院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科研院校,以其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型、创新型组织特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企业方面,走在全国同类院所的前列。日前,笔者就如何建设创新型企业走访了山东电力研究院院长邹本国。

    培养创新能力 成就累累硕果

    问:山东电力研究院自1999年整合重组以来,承担国家与省部级科技项目25项,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及教学成果奖72项,山东电力科学技术奖161项,专利48项。在同等规模的电力科研院所中,这是一份相当出色的答卷。研究院是如何培养并不断提高旺盛的创新能力的?

    答: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让企业充满生机活力,是当前中国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最佳方式。向科技优势要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企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山东电力研究院放大优势、高点起跳的战略之举。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是电力行业对电力科研院所的要求,也是电力科研院所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是个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在巩固和提高电源专业的同时,加快电网专业建设。重点加强电网规划、电力市场交易技术、输变电设备检修技术、特高压等领域的研究。同时,电源专业发挥已有专业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加强节能降耗、环保脱硫以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调整、机炉协调、材料磨损等生产关键课题的研究。二是细化科技项目管理,建立课题专家组制度,加大重大项目跟踪、控制力度,确保研发质量。三是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和专业间的协作,鼓励智力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质量,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立足“三个结合”,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科技创新与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这是我院科研服务职能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我们的技术成果能快速转换为产品和产业的最根本原因。其次,科研创新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科技创新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我院一些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在同类学院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通过把科技创新与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和产生了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

    问:2007年,山东电力研究院再次获得大丰收,多项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2007年,我院以适应“两个转变”,加快电网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一流三大”科技发展战略和教育培训内涵发展方针,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与教育培训体系,全年科研计划项目94项,其中,新承担集团公司科技项目17项、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创新专项任务4项。

    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电力机器人技术实验室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13个重点实验室之一,是唯一在省公司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提升了科研装备水平。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自主研制的“1000千伏母线复合支柱绝缘子”在武高院挂网运行,“特高压复合空心套管”完成试制;提出在广域信息网的基础上构建互联电网的安全防御综合控制系统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经济型故障电流限流器110千伏样机开发;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在天津吴庄500千伏变电站投运。

    基建调试取得新突破。成功完成泰安抽水蓄能3号、4号机组调试工作,打破了外方垄断抽水蓄能调试的历史。资质建设取得新突破。取得了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甲级资质、电力承试类一级资质[电力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电力行业化学清洗A级资质。成为全国电力首家拥有质量、环境、职业卫生管理三体系认证的科研院所。

    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负责培训的计量专业和电力可靠性专业抽调考,均取得了国网公司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提升了研究院的培训品牌。学校内涵发展取得新突破。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质,突出知识管理的《院校文化大纲》,成为指导院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

    变“相马”为“赛马” 激励人才冒尖

    问: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山东电力研究院在名气、规模等方面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吸引、凝聚了一大批高、精、尖科技人才,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研究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答:传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有“两重两轻”,就是重学历、职称、资历,轻成果、业绩、效益;重职务发展,轻专业发展。“两重两轻”倾向导致利益分配的论资排辈,干与不干差别不大,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认为,开展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人员,但学历并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必须彻底改变“两重两轻”的做法,以业绩为导向,注重科研人员的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把他们的智慧和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这是我们改革科技人才管理的切入点,并据此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产学研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双赢的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机制。

    通过实行课题承包制、实验室首席专家制、学科带头人制度、学科骨干评选制度、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两条线”建设制度、专业工程师聘用制度等,我们建立了以业绩、能力、态度、评价为导向的动态考核体系,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科研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变成自觉行为和内在动力,收到了多出成绩、多出成果的成效。

    问:从传统的“相马”到科学的“赛马”,研究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发现、培养之路。“赛马”机制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的?

    答: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围绕重点学科的发展整合人才,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倡导“鼓励冒尖、鼓励一马当先、鼓励当领头雁”的人才理念,着力营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协作、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人才在科技攻关的实践中脱颖而出。

    为深化专业技术队伍和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选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专业工程师聘用制度,实现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岗位评聘分开。对聘任的专业技术(学术)职务人员,除签订聘书、明确聘期责任目标外,还享受调整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等待遇,实现责权利统一,强化了引导、激励效果。专业工程师聘用不再论资排辈,岗位、收入与能力、业绩直接挂钩,并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比学习、比业绩、比贡献蔚然成风,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优化了院校人力资源结构。

    同时,修改完善了院科技进步奖、朱菊儿科技创新奖等科研奖励办法,设立了科研基金,研究制定了科技项目后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结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选推荐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专家人才层次。完善的“赛马”机制,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专家梯队;一系列“出高水平成果、出专家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加速了科技人才的成长。现有622名员工中,教授47人、副教授163人,工程类等高级职称118人,占员工总数的52.7%;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8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8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网公司工程技术专家8人,山东电力高级人才17人。

    搭建广阔平台 培育成才沃土

    问:您提出要尽快建设山东电力研究院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把这一体系视为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个体系有什么特质?

    答:这个体系的内涵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合作开放、灵活持续。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是组织高水平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基础平台。科研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都要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所以首先要把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举起来,然后才能带动各个方面发展。重点实验室是开展科研、培养人才的平台,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载体。我院一直十分重视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理顺整合科研资源,构筑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和重点实验室框架。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体系与运行激励机制,从项目、资金、人员上重点扶持,争取多出国家级高水平成果。

    问:科技攻关与突破,一靠人才,二靠先进完善的设施。重点实验室历来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人才、资金和科研设施有效整合的创新平台。研究院在打造这个创新平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首先,我们通过内部预算大力倾斜,从资金和房屋设施两方面保证实验室建设优先匹配。压缩行政办公用房,“挤”出4000平方米,扩建完善了山东电力计量中心,去年11月投运伊始就成功举办了国家电网计量技术调考竞赛。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积极申请政府科研项目支持,争取省科技厅和济南市高新区356万元科技专项费用,改善了相关重点实验室的条件。

    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我们实现了人才与装备的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创新。电力特种机器人研发中心是我们重点建设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的重点实验室,2003年,这个实验室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电网公司、省政府和市政府科研项目11项,完成了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锅炉管道检测机器人等重大项目的样机开发,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16项。其中“863”项目之一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已经形成实用产品,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重点推广的科技项目。

    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互感器实验室列入国网公司实验室;争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实验室、雷电定位实验室等正式投入使用,开展相关研究;争取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研究实验室开始建设,早日投入使用。

    问:“十一五”期间,研究院在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有什么规划?

    答:研究院“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历经一年多的调研论证,确立了重点突破、分级建设、形成优势的方向。“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实施综合布局,重点建设电网数字仿真中心、变电站设备状态诊断评价中心、电能质量监测中心等14个实验室。

    力争到2010年,建设2至3个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3至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至7个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确保在省内、国内具有学科优势或特色的技术领域;对电力安全生产具有重大作用的技术领域;市场潜力大、有可能快速形成产业规模的技术领域;有可能进入集团公司级、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技术领域,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持续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到“十一五”末,形成若干优势领域和研究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培养造就一批优秀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打造核心竞争力

    问:通过多年的科研、教学实践,山东电力研究院较好地解决了产、学、研三张皮的问题。研究院是如何协调、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答:我们认为,产是基础,要出效益,提供经济保障;学是平台,要创特色,出人才;研代表研究院的形象和影响力,要出成果。三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依托教育科研—促进产业化—提升教育科研的良性循环,研究院的核心优势才能形成。我们的定位是科技型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机制打通了产学研的“关节”,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在推动产业发展中,我们以核心技术为基础,以产品转化为着力点,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内部资源,促进资源共享。现在,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与开发方面,已形成梯次开发、持续创新的良好局面。不但为产业公司输送了大量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关键的优秀科技成果,而且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又带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研究院的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问:科研企业拥有的自主创新成果,是其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得知国家电网公司在公司系统全面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与评估工作,作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科研开发中心,研究院有什么规划?

    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电力工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力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决定着行业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山东电力研究院坚持不懈地提高创新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指导意见》,我们制定了《山东电力研究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我们将坚持科技“面向电力生产建设关键技术、面向市场需求、面向新技术”,坚持“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并举,以攻克电力安全生产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保障电网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为重点,加强具有前沿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技术的跟踪研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

    特高压的规划建设、电网的和谐发展与安全稳定运行、能源的合理利用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自主创新空间,也将是研究院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把“发展公司、服务社会,以人为本、共同成长”的社会责任观融入院校的使命、战略、运营与文化,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一位农民工和他诠释的“奉献”   下一篇:灯房里有双明亮的眼睛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