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中国职工教育》>文章内容
泉州工会:十载金秋助学 七千学子圆梦
来源: 作者:傅乔成 洪一新 发布时间:2009-09-06 (阅读次数:

泉州工会:十载金秋助学  七千学子圆梦

 

■  傅乔成   洪一新

 

      “十年金秋助学忙,七千学子圆了梦。”这是闽南侨乡职工传唱泉州工会为困难职工子女捐资助学的故事。
  2000年7月以来,由泉州市总工会牵头,联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等十二个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十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及各联办单位认真总结捐资助学经验,积极拓展思路,创新形式,把助学活动推上一个新台阶,资助对象从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拓展到非公企业困难职工子女及农民工、外来工子弟,捐款形式从干部职工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000年至2009年十年来共筹资助学款1769万元,帮助7756 名职工子女圆了求学梦。
整合社会资源  营造助学氛围
  十年来,泉州市总工会先后联合市统战部等单位,持之以恒地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工会会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献出爱心,慷慨解襄,帮助困难职工子女圆上大学梦。市总充分发挥各联办单位和各级工会组织的优势,精心策划,广泛宣传,使金秋助学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良好的助学氛围,激发出社会各界的助学热情。2004年7月,83岁的退休老教师蔡德馨先生为了帮助十六名困难学子解决部分学费,毅然将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5万元捐到市助学活动办公室;同年,泉州文宝轻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祖尧先生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和3万元到市总工会认助了4个贫困大学生,并再三嘱咐儿子今后事业有成,要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六年来,郑先生共捐资25.88万元,帮助7名贫困生完成大学至研究生学业。自2000年以来,全市大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非公企业员工均开展了捐一日工资、献一片爱心的活动,帮助贫困学生按时跨入大学校门。
创新助学模式  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捐资助学模式是“金秋助学”经费稳定来源。推动事业有成的热心助学的企业家冠名“金秋助学”基金,凡捐款50万元以上的可以个人或公司名义成立“金秋助学”基金会,如中国移动泉州分公司、泉州万龙集团有限公司、福建亿昌集团有限公司、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建立“金秋助学”基金会。移动公司将拍卖电话号码的50万元捐款冠名为“全球通助学基金”,作为农民工、外来工子女专项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在泉务工人员子女完成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业;万龙集团、特步公司从2007年起每年分别从其公司的慈善基金中拨出15万元、8万元,分别资助30名、16名特困大学生至大学毕业;福建亿昌集团有限公司捐出50万元设立“亿昌集团吕清治助学基金”,资助15名2008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品学兼优特困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民企慷慨解襄  结对认助增加
    结对认助是“金秋助学”活动形成的一大特色。结对认助是一助到底,是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的最佳方式,也是“金秋助学”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倍受资助者与受助者双方的欢迎。十年来,金秋助学活动中帮助的7756名学生中,其中 1251对是结对认助的,资助金额达624.5769万元,占总资助金额的47%。晋江一位企业家施先生自2005年至2009年共捐资109.5717万元,先后帮助153名考上本一的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缴纳了所有的学杂费,其中2005年考上厦大和福大的李镇安、章桂忠同学今年又继续读研究生,施先生还是分别给他俩每年资助1.37万元和0.5万元学杂费,让他们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
拓展助学对象  惠及农民工子弟
    2005年以来,“金秋助学”活动的捐助对象已拓展到面向全社会,凡户口在泉州或在泉州工作两年以上考上大学因经济困难无法迈入大学校门的贫困家庭(包括农民工、外来工)子女均可求助。十年来全市共资助7756名贫困生,其中有1976名农民工(外来工)子女,占比例28.4%。如来自湖北黄梅县的外来工曹金福、廖美婷夫妻分别在泉州市区两家非公企业上班,因父亲重病手术费用高,两个儿子又分别于2005年、2007年考上大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在2007、2008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分别得到4500元和4000元的助学金,其次子才能跨入大学校门,曹金福夫妻俩感动不已,给市助学办公室送来一面上书“情牵外来民工,心系寒门学子”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写道:“金秋助学”活动让我们全家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和妻子在各自的岗位努力工作,为第二故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受助学子回报社会 爱心接力后继有人
    “金秋助学”活动走过十年历程,当年受助的同学已陆续毕业走向社会,部分同学以感恩之心加入到助学行列中来,从昔日受助者转变为资助者。尽管目前他们并不富有,捐出的钱也不多,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那颗感恩的心,接过爱的火炬,开始新的爱的长跑,使“金秋助学”的爱心火炬继续传承。


(责任编辑  肖明)


上一篇:黄俊英:持续51年的人间大爱   下一篇:发挥工会在推进和谐机关建设中的作用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