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中国职工教育》>文章内容
挑战洋技术的土专家
来源: 作者:庞慧敏 伍朝阳 发布时间:2009-09-06 (阅读次数:

挑战洋技术的土专家


■  庞慧敏  伍朝阳 

 

    4月的一天,在忙碌的柳工厂区,刚刚参加完企业新产品开发工艺分析会的欧玉伟步履匆匆地赶来。聊起会上的新产品开发工艺,个子不高、身体略显单薄的欧玉伟神采奕奕,“老干一样事情心里不舒服,我对新的东西很感兴趣。”
    正是凭着这股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52岁的欧玉伟,虽然已经在有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之称的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摸爬滚打了38年,但对这一行业仍然保持着令人吃惊的热情,一旦遇到生产“瓶颈”、技术难题,他仍和当年做学徒时一样废寝忘食地投入。
    这份执著,使他从柳工变速箱厂一名普通的镗铣工人成为了名扬业界的工人技术专家。他的潜心革新,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2002年以来,他为柳工创造和节约的经济效益每年都在200万元以上。
    当年那个学徒工如今月享千元津贴。他的经历再次演绎了普通劳动者在知识型、专家型工人的发展之路上获得成功的传奇。2009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柳工的装载机,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一面旗帜,它的“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更是填补了国际空白。变速箱作为装载机最为重要的传动系统,也是柳工称雄行业的核心技术所在。
    在柳工,没有人比欧玉伟更熟悉变速箱了。
    变速箱产品设计图中有1000多个尺寸数据,其中每一道工序零件的定位、装夹和刀具的选择,以及加工路线等等,欧玉伟都能做到了如指掌。在同事们眼中,欧玉伟“对变速箱的熟悉,不亚于对他自己的孩子”。
    2002年,欧玉伟经过反复的观察和无数次的数据计算,终于在箱体毛坯件上测到了几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基准点。经过一个月的调试,欧玉伟设计的专用组合工作台装上机床后一次试加工就获得了成功,经公司验收后很快就投入正式生产中。这套划线专用组合工作台的设计制作,投入使用后,使变速箱的生产能力从月产600台一下提升到月产1800台,每年创造和节约经济效益近200万元。
    让欧玉伟声名鹊起的是多年前柳工花800万元从美国引进的一台数控加工中心,这是当年最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加工设备。
    当时,由欧玉伟配合美国专家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但在美国专家眼中,像他这样的中国工人在如此先进的设备面前,应该是一名小学生才对。
    美国专家径自独立操作,全然没有理会身旁这个中国小伙子。没想到,洋设备虽然在技术上很先进,却难“啃”动国产的毛坯铸件,刚试加工就撞坏了几把价格昂贵的进口专用刀具。美国专家一时束手无策,欧玉伟经过几天的观察思考,凭着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案。在美国专家一筹莫展的表情和惊异的眼光中,欧玉伟征得对方同意后走上操作台一试身手,他修改了刀头的角度,把单刀削改为双刀切削,结果是零件加工一次成功,尺寸精度完全符合图纸设计要求。一旁目瞪口呆的美国专家醒过神来,高兴地向他挑起了大拇指。
    从此,变速箱厂的员工笑称他是挑战“洋”技术的“土”专家。欧玉伟凭着一股勇于琢磨的劲头,日渐成为厂里公认的机器设备改造方面的“神医”,他能让“风烛残年”的故障设备焕发生机,能让躺倒在地的废旧机器重新轰鸣。
    欧玉伟出名了,他的一身绝招绝技也招引了不少企业前来“挖墙角”。曾有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开出了10万元年薪,并以赠送一定比例的股份相邀,但欧玉伟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决摇头。
    他说:“人不能失去良心,柳工培养了我,现在正是我回报柳工的时候。”
    欧玉伟目前琢磨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带出一支代表着柳工数控应用水平的优秀团队。2008年,他的弟子在广西数控加工中心技能大赛中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9名和第12名的成绩。他的徒弟、在大赛中获得冠军的覃真宁说:“师傅一身的绝招绝技,尤其是他不断探索前行的精神,值得我学一辈子!”

(责任编辑  肖明)


上一篇:做时代最需要的劳动者   下一篇:浅析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