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组织机构>十部委>教育部>文章内容
加快首都教育发展 建设学习型城市
来源:教育部 作者:丁之合(编辑) 发布时间:2008-02-22 (阅读次数: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利民

2007-06-17

 

    我就围绕学习《规划纲要》的初步体会以及北京市教育系统如何贯彻《规划纲要》谈几点看法。

  一、《规划纲要》的几个明显特点

  《规划纲要》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置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之中,使得这个规划站位较高,视野开阔,跳出了一般性的就教育论教育的局限;《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思路清晰,较好地体现出时代性;《规划纲要》确定的九大任务,既是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最高行政部门对全国教育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规划纲要》既考虑到我国教育未来五年总体发展目标,对此提出相应的要求和任务,同时又兼顾地区差异,给各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二、首都教育的基本构想

   北京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这样一个发展水平的教育,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讨和思索。

  (一)确定了到2010年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标志为: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特色更加突出;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教育供给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初步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和体系,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

  (二)确定了十项重点工作

   一是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实施课程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等途径,缩小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二是紧紧围绕首都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应市场、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作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育创新人才,进一步明确高校定位,突出特色,提升实力,积极参与实施首都创新战略,推进高校与首都经济社会的融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四是抓住德育工作契机,打牢德育工作基础,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教育,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五是坚持公益性原则,以贴近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加强建设,使广大未成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六是以改革为动力,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种形式实验,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创新。

  七是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集约土地、方便群众的原则,编制北京市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启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行动计划,统一规划,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与人口变化、产业调整和城市建设相协调的学校布局。

  八是坚持城市支援和带动农村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推动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九是坚持奥运带动战略,发挥教育系统优势,开展奥运教育服务,提升首都教育各项工作水平,带动首都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参与过程中使服务奥运成为首都教育新的增长点。

  十是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理念,统筹教育资源,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市民素质,创建学习型城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规划的关键在实施。为保证规划落到实处,我们重点强化了规划的实施机制。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功能,发挥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二是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机制。把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规划执行监测。


上一篇:建设学习型城市,提高“新市民”素质   下一篇:成人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