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创争视频工人维权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全国创争总网>全国创争在行动>各部委创争动态>文章内容
国防科工委关于全国“创争”活动介绍
来源:国防科工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7 (阅读次数:
 

  2003年9月,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长期战略任务的要求,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强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迫切愿望,促进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全国总工会、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建议联合在全国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简称“创争”活动),获得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2003年12月22日,由上述九个部委及人民团体联合倡导的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2004年1月,九部委及人民团体联合成立了“全国创争活动领导小组”,宏观管理并指导此项活动在全国的开展,同时成立了“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各项工作,并将原由全国总工会、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等五家组成的“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评审委员会”进行调整,吸收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工商联等四家参加,共同成立了“全国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评审委员会”,在全国创争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和知识型职工标兵的评审认定工作,从2004年起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集体。

  为了更加广泛、深入地推动全国“创争”活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国防科工委于2004年12月被增补成为全国“创争”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几年来,由十部委联合开展的“创争”活动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创建和团队建设,广泛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先进班组和众多高技能职工,起到了吸引职工、培育职工、凝聚职工的作用,促进了“创争”活动成为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强大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途径。国防科工委作为全国“创争”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十分重视在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深入开展“创争”活动,张云川主任曾做出批示:“推动‘创争’活动,以此推进国防人才队伍建设”。在2006年度评选表彰工作中,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被评选上1个标兵班组,6个优秀班组,4名优秀个人,30个先进班组,27名先进个人(含国防科工委联合地方推荐的1个标兵班组,单独推荐的2个优秀班组、10个先进班组,2名优秀个人,9名先进个人)。2007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展。


上一篇: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审核中心项目评审部先进事迹   下一篇:国防科技工业系统2006年度全国“创争”活动获奖名单(国防科工委推荐)
[收藏] [推荐] [评论(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全总作出开展向窦铁成同志学习(04-29)
·建设“职工书屋” 推动职工文(01-04)
·全国工会系统《劳动合同法》知(12-17)
·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国防科工委(05-07)
·紧密联系工作和思想实际积极推(05-07)
·全总号召:争做学习型、知识型(04-30)
·创新为工会工作注入新活力(12-14)
·国防科技工业系统2006年度全国(05-07)
·国防科工委关于全国“创争”活(05-07)
·中宣部等要求认真做好2008年全(01-03)
·科技部高新司党支部制定深化学(05-07)
·科技部直属机关党委印发关于创(05-07)
相关文章
·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志(04-21)
·化巨大鼓舞为创造历史的无穷动(10-24)
·迎接工会十五大(六)企业民主(09-28)
·全总:深刻领会开展学习实践科(09-26)
·迎接工会十五大(二)多措并举(09-24)
·“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09-01)
·全总隆重表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09-01)
·万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关键要(08-18)
·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企又(06-20)
·立足新起点 创造新业绩——热(06-10)
·发改委:六方面创改革开放新局(05-06)
·全总号召:争做学习型、知识型(04-30)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职工学习网 |中国特色总网 |中国国情手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