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文章内容
学习型城市的真谛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09 (阅读次数: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迄今已有5年,走势十分喜人。然而,学习型城市从“形似”到“神似”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关键是要把握它的主旨与真谛。

  “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即淘汰之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这一警言,比千言万语更能透视学习型组织的起源与动因。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正由于人类进入了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更新的信息时代,才催生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世界性浪潮;也由于以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将要取代农业、工业经济,才唤起人们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注与追求。认清这一大势,可使我们领悟到:这场“哥白尼式的学习革命”,它应注重学习方法与手段的突破,而不是学习自身。创建学习型城市(即城市形态的学习化社会)的根本目标,就上海而言,就是旨在为建成四个中心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新能力。把握了学习型城市的这一根本目标,就是把握了它的主旨和真谛。

  学习型城市的功能、原理,最本质的一条即是提升城市群体的学习力。何为学习力?它是学习总量、流量和增量的综合效应,表现为:它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从外部世界中学到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能从团体学习中改善思维方式,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能以最好方法、最佳途径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最大成效。经验表明,提升城市群体的学习力,最能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当今世界一批富可敌国、极具竞争力的著名跨国公司,诸如GE公司、微软公司、沃尔玛公司等无一例外都是创建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便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现在,上海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其综合竞争力已位于全国十大城市之首;按国家战略总体要求,上海要增强的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竞争力,而是国际竞争力,即是将要在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科技开发和市民素质等要素上,把竞争的主要对手转向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鉴于上海发展目前还处在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的过渡时期,创新的苗子已具备了,如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大量搬迁上海,这在全国是领先的,但“人人都想创新”的机制还较欠缺,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并不多,本国企业研发能力还不强。因此,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首先要通过企业、科研、教育机构创建学习型组织,冲破“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传统束缚,全面提高它们在科教兴市主战场上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把学习力转化为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学习型城市,实质上就是培养城市群体创新能力的大学校、大熔炉。坚持终身学习,依托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有利城市群体的知识更新、能力冒尖,而且通过营造有利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吸引和集聚人才精英。历史上,美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韩国对欧洲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伴随着人才资源的追赶,可见后者是前者的先导。创建学习型城市有个普及与提高、一般与重点的关系。我们既要通过学习型家庭、社区,把千百万市民组织起来学习,以全面提高他们受教育年限、道德水准、精神风貌以及国际化水平,保证城市发展有一个广泛而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又要重点在大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创建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提高科研、教育、管理和技术部门的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生长与发展,并尽快形成以我为主,以尖为主导,具有中外结合、专兼相容特点,使人才专业、特长、规格、分布与上海经济社会结构相协调配套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创建学习型城市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习型政府的创建及其领导指数高低。学习型党政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对学习型城市的组织领导,引导各类学习型组织摈弃维持型学习,倡导创造性学习(即应对变革及解决未来问题的团体学习法);另一方面也要解决自身“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问题。毛主席曾精辟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现在干部队伍中的“本领恐慌”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显紧迫。克服这种恐慌的唯一出路,就是在创建学习型党政机关中善于再学习、重新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并不断增强党政干部的执政能力


上一篇:团队学习 再造企业   下一篇:昆明创建学习型城市调查研究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