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与时俱进——北京市总工会60年光辉历程回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3-07 (阅读次数:
  新中国成立不久,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滔滔洪流,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全国总工会的关心支持下,北京市总工会于1950年2月6日在首都宣告成立。从此,首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首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在首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他们大显身手,奉献着聪明才智,也创造着无数的奇迹。在首都建设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里,无不凝聚着广大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展示着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量。

  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首都工会工作经过了发展、成熟、壮大并走向今天的辉煌。从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到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国民经济调整,到改革开放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北京市总工会紧紧围绕着“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大职能开展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走向辉煌。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北京市总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为首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年在探索追求中前行在创新发展中壮大

  历史上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2月7日。这一天是个难忘的日子,北平工人纪念“二七”罢工26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会上,由长辛店铁路职工工会筹备委员会等30多个职工团体发起,成立了北平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这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总工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所有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饱经沧桑的民族站起来了,历经磨难的文明古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2月2日至6日,北京市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北京市总工会宣告成立了。从此,首都工运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颁布实施,首都各级工会的组建步伐也在加快,各单位陆续成立工会筹备委员会或工会。这一年,全市工会会员数达到18.6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7.7%.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首都工运事业得到了发展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工队伍不断壮大,首都各级工会组织认真贯彻全总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坚持“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工会组建和发展农民工入会工作,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显著提高,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近五年来,工会组建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随着“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建会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逐步健全,“党工共建”的工作模式得以确立,先服务、后组建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形成,区域性行业性以及项目部、商务楼宇工会联合会等多种建会方式不断完善;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厂家信息员、保安员入会及民办学校、民营医院建会等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外商投资企业建会成绩显著,3286家建会企业占实际投产开业总数的62.95%,其中沃尔玛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京投资企业建会率达80%以上。截至2008年底,除中央在京单位外,全市共有基层工会组织19315家、会员340多万人,涵盖单位39381家,基本做到了“企业改组改制到哪里,工会组织就重建、整顿、巩固到哪里”。

  60年激发职工创造活力在拼搏中建功立业

  北京市总工会建会60年来,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等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激发职工创造活力,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北京市总工会根据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开展了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为内容的生产竞赛和以改进生产技术为目标的技术革新活动,为首都经济的迅速恢复贡献了力量。

  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北京市总工会带领广大职工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展了大规模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等生产竞赛活动,成为改变旧北京“一穷二白”面貌、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开路先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首都的各项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北京市总工会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动员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立功竞赛活动,为首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21世纪,新世纪,新任务,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创新促发展,建设新北京”为主题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带动各行各业紧紧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目标,动员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创新增效、争创一流活动,取得了骄人业绩。组织奥运工程劳动竞赛,百万建筑工人创一流工程项目,令世人瞩目的奥运建筑精品无一不凝结着职工的智慧和心血。首都护士“双千日”活动,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金手柄、工人先锋号”,“满意服务在金融”等各项优质服务竞赛,成为长期坚持、系统推进的品牌项目,引导职工以一流服务塑造了窗口行业形象。各类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岗位立功竞赛,树标兵、重激励,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力,有力地推动了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北京市各级工会共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和竞赛项目就达625个,参与职工达130万人;提出1040条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合理化建议、864个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优秀成果;涌现出11971名经济技术创新标兵、616个经济技术创新班组、336个经济技术创新优秀企事业单位。

  60年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先进人物层出不穷

  北京市总工会建会60年来,首都工人阶级在工会这个大学校的培养下,主力军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在首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他们大显身手。他们当中,有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有岗位成才的技术工人,有勇攀高峰的科技人员,有自强自立的下岗再就业带头人,有带领职工再创辉煌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也有敢闯新路的自主创业者。以李瑞环、倪志福、时传祥、张百发、张秉贵、李素丽、王建军等为代表的首都工人阶级先进模范人物展示着工人阶级的伟大创造力量,折射出不同时期的首都工人的时代精神,成为首都建设大军的光荣标志。

  1959年,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奉献精神而闻名的全国先进生产者时传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从此, 时传祥成为载誉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时传祥精神”至今历久不衰。

  以“一团火”精神而闻名的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以“红色背篓”而闻名的房山区黄山店供销社售货员王砚香等为代表的服务行业劳动模范,成为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劳动竞赛形式的不断创新,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跃入了人们的视野。

  公交战线上的劳动模范李素丽,10多年来,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她还开通了“李素丽热线”,得到了市民和外地乘客的广泛赞誉;科技战线上的劳动模范王选,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进入21世纪后,北京市总工会组织大力培养、选树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共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93名,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299个,全国劳动模范727名,北京市劳动模范11000多名。一批创新能手、首席职工、服务明星、师德标兵、巾帼之星脱颖而出,一批劳模事迹在全国推广。

  60年维权机制建设成效显著劳动关系取得和谐发展

  北京市总工会建会60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把维护职工权益贯穿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工办实事好事取得新的成效。

  北京解放初期,北京市工人组织发动职工开展了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的民主改革运动,逐步在公营企业建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职工代表会议等民主管理企业的形式。1949年7月,北京市国药业签订了第一个行业性劳资集体合同,开启了集体合同的先河。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适应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新世纪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为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发展需要,北京市总工会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意见》、《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推行民主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北京市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程序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有力地保障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目前,以落实“行政主体到位”和规范企业改制过程中民主程序为重点的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得到很大发展。

  《劳动法》实施后,北京市总工会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工会工作总体思路的要求,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积极推动《北京市集体合同条例》、工资集体协商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政策的出台,稳步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为加强劳动法律监督和劳动争议调处,北京市总工会积极协同有关单位和部门,建立了市、区两级劳动争议调解指导中心和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探索劳动争议调处联动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融入机制、大型企业建立调解中心承接所属基层劳动争议的上解机制,以及在社区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分中心覆盖所辖企业的工作机制等,对新形势下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近五年来,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以及劳动关系取得和谐发展;民主管理,协商机制,集体合同等工作得到落实并拓展。尤其是非公企业积极探索实行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已建会的非公企业民主管理建制率达到50.6%,比五年前增长了近24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北京市集体合同覆盖企业已达到2.1万家、职工189万人,分别比五年前增长了近4000家和36万人;工资专项协议覆盖企业达到18万家,涉及职工179万人,比五年前增长近三倍。另外,为整合社会资源,还建立起了市区两级劳动争议调解指导中心和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为新形势下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60年“四有”队伍建设成效斐然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总工会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在职工中进行了思想政治启蒙、抗美援朝、“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等时事政策教育;各地工会组织大力开展了职工业余教育,大量工人经过文化学习达到脱盲,改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面貌,推动了职工教育体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各级工会组织开展了“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实施,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引导组织职工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着力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职工的综合素质。

  近五年来,北京市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创争”活动,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有70个集体、79名个人获得全国荣誉称号。

  为了适应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北京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组织实施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经过几年的实践素质教育工程已拓展为,通用能力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群体培训、提升职工文化素养、“学分银行计划” 六个模块,逐步构筑起职工素质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成果应用三大体系。目前,建立通用能力培训站点、家政服务培训站点、农民工夜校等3500多家,参加素质教育培训的企业发展到近4000个,建立会员单位4000多家;农民工培训突破20万人;家政人员培训达1.2万人,推动了全市各类职工技术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活动的开展。几年来,进入素质教育工程平台学习的职工达到400余万人次。

  近五年来,北京市总工会逐渐形成了通用能力培训、岗位自主培训、形势任务教育、特殊人群教育和学分银行试点等五个模块,为企业和职工搭建了开放式教育、菜单式选择的学习平台,并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四个一”工程,已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以“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为龙头,各区县“职工大学”的建立和壮大,构成了具有系统性的首都职工教育体系。60年来,仅仅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就培训了30余万人次的工会干部,培养了上万名专科生、本科生和在职研究生。

  北京申奥成功后,各级工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总工会关于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争做首都文明职工活动”的部署,积极宣传奥运精神,普及奥运知识,营造奥运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21万职工组成的北京职工文明啦啦队,顶烈日、战酷暑,参加了2870余场次观赛助威活动,传播奥运知识和文明礼仪,引导文明观赛,展现了首都职工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称号。职工文明啦啦队工作,彰显了工会组织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活动能力,234个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和545名先进个人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奥组委的表彰。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联欢活动中,首都职工积极参与到国庆各项活动当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情,用辛勤的汗水和精彩的表演,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建设美好祖国的壮志豪情。

  60年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

  1949年,北京刚刚解放时,北京市工人组织就通过动员社会各界捐款,举办工人互助生产合作社和以工代赈等方式解决当时人数众多的工人失业问题,并大力推进落实《劳动保险条例》,以及建立工人互助储金会和职工困难补助制度,帮助职工渡过难关。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北京各级工会组织在引导职工积极投入改革的同时,及时反映职工群众对工资、招工、住房、物价、劳保福利、优化劳动组合、下岗分流等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使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1998年4月,北京市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工会促进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意见》;1999年6月,下发《关于全市工会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的意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再就业”实施方案,全力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在新时期,北京市总工会和各级工会组织牢记“第一责任人”的光荣使命,深化送温暖工程,构建起上下联动、分级帮扶的工作体系,完善工会帮扶及日常互助互济长效机制,成立职工服务(帮扶)中心,为职工提供劳动争议调解、法律咨询、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资金帮助、物质帮扶等一条龙服务。

  近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两节”期间累计筹措的送温暖资金达2.19亿元,慰问职工110万人次。职工互助保险参保会员达170万人,五大险种累计赔付金额1.4亿元,惠及职工8万人。帮扶工作已经成为工会为党政分忧、为职工解困的品牌工程。

  随着来京务工人员的增多,市总工会倾心关注农民工生产生活,成立了农民工合法权益领导小组,积极参与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通过与市人保局、市建委、市公安局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开展了全市性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劳动法律法规落实监督检查活动。各级工会在农民工群体中广泛开展的“送温暖、送文化、送安全、送法律”系列活动,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北京市总工会建会的60年,是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任务而不懈奋斗的60年;是继承和发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光荣传统,为首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辛勤劳动,竭智尽力,取得巨大成就的60年。
上一篇:兖矿集团济二煤矿“创争”活动带出蓬勃活力   下一篇:华电招标公司“四轮”驱动布局全年工作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