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教育培训呼唤本土化模式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5-07-15 (阅读次数:
)
|
|
“中国的IT教育培训正迎来升级换代的转折点,以培养适应中国软件业实际需求,兼备理论广度、技能深度和实践经验人才的新一代IT教育培训模式,将会很快取代目前脱离实际的各种IT教育培训模式,为中国软件业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日前,IT培训专家、清华大学IT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孙元凯博士,在“清华IT工程师‘T型人才’培养计划会”上这样表示。 与会的IT教育培训专家和孙元凯博士一样,对于中国目前在IT培训市场过度依赖印度模式表示担忧,专家们提出:“中国必须建设和发展自己的IT教育培训产业,建设中国的IT人才基础工程”。“须警惕深陷对印度模式的依赖” “中国IT培训要警惕深陷对印度模式的依赖。”作为一直关注着印度IT培训公司在中国发展情况的资深IT教育专家、软件工程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居德华教授认为,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信息产业部发展研究院的《年度IT市场评测报告》,截至2004年底,国内拥有印度背景的IT培训机构占据了中国IT培训市场23%的份额,2005年他们明确提出要占据40%。另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4年间,除厂商认证方式外,85%的国内培训机构都在向学员鼓吹“软件蓝领”的巨大优势和前途。 孙元凯博士表示:“印度的‘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适应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但中印两国的软件产业发展格局是完全不同的,这势必导致印度IT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据印度《国家长期IT政策》披露,2004年印度软件出口值为120亿美元,这种出口规模,决定了印度软件业必然会以“外包”为主,也催生了印度软件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印度有很多企业拿到出口订单后,他们用水平很高的人对项目进行模块的划分、功能的分解、代码的编撰,最后靠着印度国内大量的‘软件蓝领’去给它编程、测试。”与会专家介绍。 但中国的状况却有自己的独特性。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软件业总产值为2200亿元,但出口值仅为总产值的十分之一,显然中国是个软件内需较大的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软件企业的项目运作模式与印度截然不同,整个工作都要由团队进行,内部不可能开展精细化分工,否则不足以产生效益。 “中印软件产业格局的差异,决定了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同,从而软件人才培训的模式也必然不同。印度所需的是‘软件蓝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而中国企业需要的则是IT工程师培训模式———能把项目从头做到尾的软件工程师。”孙元凯博士强调。市场呼唤本土化模式 据中国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何克清教授分析,“印度模式”培养的主要是“软件蓝领”和“软件工人”,是从事底层基础编程工作的中低层人才,而我国目前更需要的是软件架构、设计方面的中高层工程师。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IT人才培训模式呢?可以说,这是一个软件企业和软件业内人士都在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个资深IT教育者,孙元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软硬’兼备的人才”。据他分析,“印度模式”重在掌握某一编程模块的知识,重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而我国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师、项目设计师,更需要大量的软件工程师。企业要求他们不但能够设计和测试程序,还要承担制定计划、控制质量、协调资源、总结报告等任务。显然,这与印度模式培养的“初级、一线操作人员”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更侧重对人才的“软能力”需求。 与此一致的是,国内众多软件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对“软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电子政务企业、慧点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宇升博士说:“在我们看来,与其招聘一个技术工人开发一些基础程序,远不如招聘一个软件工程师去运作一个大项目,二者之间的收益差距决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中国市场呼唤“软能力”人才,但实际上满足这种培训需求的IT培训机构却为数不多,因为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带着“印度模式”背景的。此次与会的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吴文虎教授指出,“过度模仿印度模式,已经造成了一方面人才供给旺盛,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不良现状。” 而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本原因,孙元凯分析,主要来自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缺失,“因此要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IT培训模式。” 会上专家预测,2005年,中国IT培训产业必将迎来一场变革,其明显标志是从照搬洋培训到本土化培训模式,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学历教育、厂商培训向企业订单式培训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过渡。据悉,像清华IT培训中心、北大青鸟等都推出各具特色的本土化培训模式。
|
上一篇:班组观察:创新思维提升培训投资价值 下一篇:金华市总为职工“充电”埋单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