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通识教育:大学改革的路径选择(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3-10 (阅读次数:
  秦绍德
  蔡达峰

  ———对话复旦大学秦绍德、 蔡达峰

  多年来,大学改革备受关注。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达峰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推进大学改革的一条路径选择。他们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写的人”,教育应为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作好准备。

  解放周末:今年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教育问题再一次广受关注。秦书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蔡校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又是教育界人士,两位一定有受关注的思想准备吧?

  秦绍德:教育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热度”。

  解放周末:您怎么看待那么多关于教育问题的议论?

  秦绍德:大家的很多声音,有的是很理性的,有的是很感性的。例如“教育产业化”,老百姓议论很多,但教育界并不认同,因为我们始终没有产业化过。而人们议论纷纷的“扩招”,我认为,在社会的重大需求面前,这个战略决策是正确的。至于扩招过程中带来的内涵稀释问题,现在需要我们去调整,去消化解决。

  解放周末:解决有关教育的种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秦绍德:确实是。在复旦大学看来,“通识教育”是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抓手,是复旦作出的一条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才有条件提出“通识教育”

  解放周末:说到通识教育,让人想起美国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现在,6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大陆为什么也要提出通识教育?动因是什么?

  秦绍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确实需要思考,为什么现在提出通识教育,时代背景是什么。我想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而30年前启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恢复高考,这是为改革开放作好人才准备。

  解放周末: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同志复出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秦绍德:是的,第一件大事。这是个很英明的决策,而且这件事和复旦大学有关系。当时我们的老校长苏步青和国内其他学者共同向中央提出一个建议———恢复高考招生和研究生招生。邓小平同志后来对教育部有一个批示,让苏步青召回复旦数学系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十九罗汉”。这“十九罗汉”都是数学学科某一方向的重要人才。以召回“十九罗汉”为标志,复旦的人才培养工作恢复了。此后,苏步青又首先在国内招收博士生。谭其骧教授招了全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生。

  从历史角度来看,30年前,改革开放启动,同时也启动了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30年来,大学顺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快速发展。特别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大学教育更是迅猛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方面的数字很多,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23%,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从780万增加到1800万。大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实现了。所以我想,通识教育的提出,首先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有关。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发展之后,才会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如果时光倒转到30年前,是不可能提出“通识教育”这个命题的。

  秦绍德:对。就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也不会提出这个命题。只有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才会水到渠成地提出这个问题。

  对大学教育中的过分功利化,要敢于“逆潮流而动”

  解放周末: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秦绍德:对,这正是我想说的提出“通识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整个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对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人才培养也是以市场为导向。这个方面,总体上我觉得是健康的,但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说,人才培养过于急功近利,过于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

  解放周末:但一些人认为,市场导向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

  秦绍德:我认为这种提法欠考虑。大学设置专业,是应该满足社会需求的,也就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市场的变化很快,大学的专业跟也来不及,一味地跟着市场走,人才的培养就会比较功利化。而大学的专业应该有普适性、稳定性。当前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的期望,也更多地和职业联系在一起。这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脚踏实地,坏处是完全服从于职业的需要,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所以,复旦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对于过分功利化的大学教育,是一种“逆潮流而动”。因为我们觉得,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具有全面素质,而不仅只有专业技能。比如市场需要会计师,很多大学开了会计专业,但大家不能忘记,会计也需要全面素质,不做假账,有职业诚信,不仅要懂得会计,也要懂得其他经济领域的知识,等等。

  解放周末:这就是说,教育应该发挥自身对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

  秦绍德:是的,应当更看重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服从于未来事业的需求。我们推进通识教育的第三个原因,是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单一化的人才。国家和社会需要专门人才,但这种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终身都在调整,不可能通过一所大学的本科学习就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在中学就把学生划分为文、理、工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另外,我们推进通识教育,也是我国面向世界开放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的竞争。面对这种挑战,我们更需要培养国际化的、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他们既能站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前沿,视野开阔,又要有多种语言交流能力和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以上这四个方面,就是我们提出通识教育的大背景。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的提出,是回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着眼于长远,而不是简单模仿国外的一流大学。

  秦绍德:对。而且,我们的改革也符合中央的要求。经过前一轮扩大招生规模以后,国家提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大学本科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在对“人”的认识上,应该表达出理解与作为

  解放周末:这些年,老百姓最熟悉的一个教育名词就是“素质教育”。人们难免会想,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蔡达峰:1998年,国务院提出素质教育,这是对整个教育的战略性调整,也就是说,培养一个人,不光是培养技能,而更要培养素质。素质教育是个很大的概念,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困难。10年来,复旦一直在探索。我们推进通识教育,实质上也就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推进通识教育是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举措。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通点在什么地方?

  蔡达峰:素质教育也好,通识教育也好,有一个共同的立论:着重于人的培养,而不是技能或知识的传授。这个目标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复旦所做的事情,是把素质教育具体化到通识教育,再具体化到核心课程,甚至于具体化到学生的培养形态———复旦学院。目的是希望,培养出的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更好的社会责任感。这和以往所谓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思想上的误区,比如觉得应用很重要、物质财富很重要、外在的东西很重要,甚至比一个人的心灵、人格都重要。可以这么说,在市场化浮躁到一定程度后,在利益的刺激下,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乃至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是不端正的,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之音,这甚至是一种影响到民族发展的危象。在这种局面下,像复旦这样的大学,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应该在对“人”的认识上,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作为。

  解放周末:应对浮躁,需要定力。

  蔡达峰:所以一些国外大学这样解释通识教育:为了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所作的最好的准备。因为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快了,价值观的变化也很迅速。在这些变化之中,什么是恒定、永恒不变的?我想就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要求。一旦放松对人格的塑造,就会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不会对社会、民族以及自己负责。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在的自觉意识,激发他们对自己的关照、对民族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

  解放周末:按照您的理解,无论是美国的教育模式,还是复旦的教育理念,它们中间存在一些恒定的东西,这是共性吗?

  秦绍德:是共性。对人的本性,对社会责任,对真善美,人类社会有共同的看法。

  通识的“识”,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

  解放周末: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秦绍德:我们的理解是,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所谓全面素质教育,有几层意思。一,不仅有知识,而且有能力,会动手,会交往,素质全面,这是一种理解,浅层次的理解。二,不仅成为人才,而且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在香港和台湾,把通识教育叫做“全人教育”。如果一个人光有表面的东西,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情怀,没有个性,就不是完整的人。所以,全面素质是包含多方面的。

  解放周末:复旦是什么时候开始走向通识教育的?

  秦绍德:我们学校走到通识教育这一步,实际上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们推行“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虽一字之差,内涵差别很大。通才教育更着眼于“才”———文科学生要读点理科,理科学生要懂点文科。这没有错,这是全面素质的一部分,但只是表层的。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学校开始推行学分制,开始选课。到2002年,学校提出完全学分制改革,按文、理、工、商、法、医等大类培养学生。经过这几年,随着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深入理解,才一步步走到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是一般的文理交叉,或是一般的通才教育的概念,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入到人格,深入到一个完整的人。

  解放周末:从字面上理解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有人可能误以为“才”的范围比“识”大一些。

  秦绍德:这里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不光这些,还要识文化、识历史。现在的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人文关怀。而复旦大学的人文学科教授,恰恰是最赞成通识教育的。他们认为,在当今科技日益发展,市场经济日益运行的情况下,人一定不能丧失自己。

  教育不光是培养“匠”,而且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解放周末:可否将通识教育理解为一种精英教育?

  秦绍德:我们不是简单地讲精英教育,通识教育不等于精英教育。但我们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大学培养人才是多层次的,可以有专业技能很强的学校,但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有望在各行各业成为栋梁的学生,我们希望至少对他们进行通识教育。

  解放周末:目前全国有几所大学在进行通识教育?

  秦绍德:北大、南大等综合性大学都有条件,在港澳台地区,台大、香港中文大学等都在提倡通识教育。在西方,哈佛、耶鲁、芝加哥大学、哥大、牛津、剑桥等,早就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其中标志性的是哈佛和芝加哥大学。

  解放周末:从西方引进了通识教育这个理念,给中国高校带来了什么?

  秦绍德: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理念在中国的提倡,是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变化。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要深入,教育不光是培养“匠”,而且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经常讲,要培养大师。大师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应该是非常健全的人格,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前进。很多人没能成为大师,并不是专业知识不够,而是没有这种胸怀,没有思维的前瞻性,没有文化和历史的眼光,因此成不了大师。

  解放周末:大师应该是社会的良心。

  秦绍德:说得对。

  解放周末:在西方的通识教育中,西方文明经典被看作是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那么,我们的通识教育呢?

  秦绍德:我觉得,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最大财富。通识教育尽管是西方首先提倡的,但并不是照搬外来教育。把通识教育看作是照搬外来教育,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教育思想应该博采众长,教育实践应该切合时代和国情。

  蔡达峰:市场经济不也是外来的么?其实这与是否是从西方引进的无关,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具有某种普适性的。

  秦绍德:对。我补充一下前面所说的全面素质。对全面素质还有一重理解:能够融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现在,复旦每年的留学生数量突破了6000人次,各国文化在一个校园里汇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必须先理解外国文化,再回过头来反思中国文化,各国文化交融一起,这也是通识教育的一重涵义。

  仰望星空的人,大学要多多培养

  解放周末:听秦书记的一番话,让我联想到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先生曾有一篇著名的演讲《半个人的时代》。他指出,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科技与人文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秦绍德:非常有道理,即使在今天,这种说法也是切中时弊的。

  解放周末:能否认为,通识教育是当前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过分工商业化而失去“人本”的一种途径?

  秦绍德:我赞成这个说法。通识教育对于过分工商业化,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本缺失,是很有针对性的。主要有这样几个针对性。第一,科技发展以后,很少有人探讨科技背后的人本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化,忘记了环境保护,破坏了自己的家园。这看起来是自然问题,实质是人本问题。

  第二,科技和人本是不能分离的。我们在医科生培养中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医生不仅是看“病”的,还是看“病人”的。学生在学习医学的同时,必须学习人文知识,懂得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提高个人修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医学伦理、医学心理教育还不够完善,通识教育针对的正是这一点。

  第三,通识教育还是针对应试教育的,是一种纠正。应试教育让学生完全跟着试题转,丧失了思维的能力,也不具备学习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兴趣。在应试教育里,学生面对的是考题,是无穷无尽的考试,人际交往能力很差,容易孤独。现在搞应试教育,学生又是独生子女,人格方面很容易缺失。而复旦,就要通过通识教育,想办法把这些缺陷扭转过来。

  解放周末:对这种缺陷到大学才着手扭转,是不是太迟了?

  秦绍德:再迟也要做。有人说,应试能够取消吗?当然,考试还是需要的。我想,我们不能取消考试,但如果应试变成了人的思维方式,甚至成了工作方式,而不考虑其他能力、其他素质,那就变得可笑了。这怎么和创新社会对接?通识教育对当前的应试教育是有强烈针对性的。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上一篇:弘扬传统文化造就民族英才   下一篇:全球气候变化 亟须技术创新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