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高技能人才>文章内容
知识改变命运--农民工“技术状元”冯鸿昌(图)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肖玉保 吴铎思 发布时间:2008-04-13 (阅读次数:
  
冯鸿昌的成长经历是对“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最好的诠释。
   

  打工10年时间,从学徒工到正式技工,再跻身技师行列,他成为治理设备“疑难杂症”的“技术状元”———曾经的外来工,今天已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将进口设备的外文资料的主要技术参数、公差配合要求等逐一注释出来,整理出完整的中文资料。他,带领全班,建立起完善的机械设备履历和技术资料,将大型设备的完好率大幅度提升;
  监造大型吊车,提出近百条整改建议,他让外国专家知道:中国不仅有现代化的港口,更有掌握现代知识的技术工人。
  冯鸿昌,厦门港海天码头的一位只有汽车维修中技文凭的维修工。但就是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外来工,如今却能在厦门港这个最大的集装箱专业码头维修桥吊、龙门吊,监造龙门吊,并让4台废旧龙门吊“起死回生”,成为为公司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现代工人。
  “年轻是我的资本,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
  1997年3月,18岁的冯鸿昌从一家技工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毕业,来到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海天码头当起了学徒工。
   然而,面对高耸的港口机械和一排排堆积整齐的集装箱,冯鸿昌发现他所学的汽车维修知识在这里派不上用场,这些大机器的结构他看都看不懂!
  “不会不要紧,只要你努力学习,掌握了技术就有立足之地。”师傅的一席话给冯鸿昌吃了颗定心丸。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寸步不离跟在师傅后面,认真地看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不厌其烦一遍遍试验着,学习着,每次完成一项维修任务,他都将师傅们在工作中对故障的判断、维修要领、处理方法一一记在本子上,逐一琢磨。遇到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那段时间他几乎自愿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赶,曾经创下连续一个月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纪录。
  他说:“年轻是我的资本,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够早日掌握设备的维修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港口技术工人。”
  由于冯鸿昌表现突出,实习期满后,他被公司录取为正式员工。
   “不一定都要名牌大学毕业,但一定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
  “知识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虽没读过大学,但我要在以后几十年里,把该掌握的知识钻透学精。”10年来,冯鸿昌通过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取得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在他宿舍的小抽屉里摆满了近百本各项考试认证证书和荣誉证书。
  1999年,公司进口了许多新设备,而这些设备的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当时这对冯鸿昌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天书”!怎么办?他一咬牙,拿出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文曲星”,对着图纸,一个一个单词对照,一字一句注释,并虚心向技术员请教。
  半年后,冯鸿昌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连一些技术参数、公差配合也全部整理得清清楚楚。维修资料送呈到部门,领导又惊又喜,当天就找到了冯鸿昌,让他负责进口柴油机的大修工作。
  柴油机大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冯鸿昌跟着一帮老师傅、技术员,夜以继日地工作。调试、检测、再调试、再检测,大约一个星期后,冯鸿昌带领的团队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公司十分满意,破例升任冯鸿昌为维修组长。
   几年来,冯鸿昌带领的团队完成了近10台进口柴油机的大修、中修工作。并建立起了完善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设备使用中出现的“疑难杂症”,一个个迎刃而解。
  如今,冯鸿昌案头上依然摆放着厚厚的资料,而最初买的那台“文曲星”早已用坏。两年前又买的一台,也已满是油污。
  可是,冯鸿昌在外语、计算机操作、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操作等方面却有了质的飞跃。2001年,冯鸿昌第一次参加厦门市职工技术竞赛,面对许多比自己工龄长的老工人,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技术状元”。
  “中国不仅有现代化的港口,更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技术工人”
  一个没进过大学校门的技术工人,竟然让国外工程师折服和赞赏。这背后是冯鸿昌超乎常人的汗水和细心。
  2003年,冯鸿昌被派到上海港机厂监造两台当时国内最大跨距的轨道式龙门吊。有人替他捏把汗:工程师都拿捏不准的东西,一个中技毕业的工人能鼓捣得来吗?
  尽管是第一次到上海,可冯鸿昌却没有到南京路,也没有去外滩。他一头扎进工作现场,对设备的制造进度以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遇到不明白的,就向老师傅和监理工程师请教。他还对新设备在日后维修、安全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近100条整改建议。监理工程师莫景称赞他:“你是一个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
  2004年5月,公司再次委以重任,派冯鸿昌到漳州一家德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设备制造厂,监造8台总价值6000万元的龙门吊。由于德资公司固有的管理体系和主要制造工程师的偏见,一开始,冯鸿昌提出的意见迟迟得不到落实。小冯急了:“若不抓紧时间整改,设备投入生产后就会有不良影响。”
  冯鸿昌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交涉,据理力争。他陈述的理论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对设备的问题点揭示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在调试工程师面前,冯鸿昌甚至自己动手调试起了设备,动作规范到位,纯熟而精湛。两个德国工程师大为折服,根据他提出的意见全部做了整改。
  设备交货之前,德国调试工程师拍着冯鸿昌的肩膀,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小伙子,好样的,看来中国不仅有现代化的港口,更有掌握现代港口技术的工人。”
  在厦门东渡码头,内贸箱装卸生产线上的4台龙门吊,至今还为码头工人们所称道,工人们说这是冯鸿昌他们用本来要报废的旧龙门吊改装的。
  当时有人说:“机器没法用,就是垃圾,还不如当废铁卖。”“一台机器几千万元,难道真的要当废铁卖?这太可惜了。”按照公司技改计划,冯鸿昌牵头组织6名员工,对4台龙门吊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他与同事一道进行研究分析模拟推演后,提出了一整套改进和变更设计的大胆想法。这些方案得到了认可,并由冯鸿昌带领的团队具体实施,原本报废的设备重新达到了使用要求。这4台龙门吊至今还在正常运转。
  面对大海,拥有舞台,成就精彩。10年间,冯鸿昌以人生的实践谱写了一名新时期产业工人“把学习当作看家本领,作为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验证了他的格言:“人生不一定要名牌大学毕业,但一定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他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一个学习型的集体,成就了知识型工人的一个时代范本。(ebs)

上一篇:培养创新型人才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筑建“鸟巢”:一份荣耀的记忆——记总工程师李久林(上)(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自强不息写春秋—记山东华丰煤(07-23)
·煤矿“开关土专家”——记山东(07-25)
·记刀具革新能手史国忠(01-30)
·中共泉州市委号召向“人民的好(07-26)
·高科技领域、高技能人才新党员(07-20)
·一名维修工的贡献——记山东新(11-06)
·一名奥运建设者的故事——记北(10-12)
·从维修工到高级技师——记首都(10-11)
·培养创新型人才三个需要注意的(03-24)
·一位技术尖兵的求索轨迹-记首(07-20)
·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读书征(12-12)
·社会调查:您愿意成为技能型人(09-04)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