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城乡之间的挣扎,在城里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也被一件件展品默默诉说着。有工友寄来自己的工资条,也有工友将自制的烤羊肉串的铁皮架子捐献出来。在特别设置的“女工”展厅,一个玻璃柜中并排放了三块不同颜色的毛巾——这些是一个女“小时工”擦拭不同物品时用的工具。 还是在“女工”展厅,一封家书被装裱在镜框里挂在墙上。书信是一个打工妹寄给老家双亲的。这封信寄出4个月后,写信的女孩就在一场火灾中丧生—— 1993年11月深圳致丽玩具厂的大火,一共夺去了82名花季女工的生命。 这些并不令人愉快的物品、细节、经历,是在官方的博物馆难以看到的。在介绍“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时,孙恒特别强调,这是国内第一个“打工者自己创办的”博物馆,叙述的“主体性”是他和伙伴们最看重的。
自己搭台自己唱
孙恒的名片上印的头衔是“工友之家”总干事,不过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打工青年艺术团”团长。 1998年,孙恒带着一把吉他出走家乡。在此之前,他是开封一所学校的音乐老师。来到北京,最现实的问题是生存。他不得不打一些短工,当搬运工时,每个月的工资是400元。现在的孙恒谈起这些轻描淡写。但是说到音乐,他一脸认真,说自己一直喜欢唱歌,也一直没有停止歌唱。 2002年,他在一次演出时遇到了王德志。两人一合计,“打工青年文艺团”应运而生。最初的成员只有两三个,都是在业余时间背着乐器挤公交车前往工地为打工兄弟们演出。演出多了,《团结一心讨工钱》、《天下打工是一家》几首歌也渐渐在京城打工人群中传唱开来。不仅在工地上、厂房间,甚至高校校园里都能看到“打工青年艺术团”的身影。几年下来,“打工青年文艺团”演出达几百场,步伐也不仅仅停留在北京,大江南北甚至香港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005年,他们艺术团的第一张专辑《天下打工是一家》通过京文唱片发行。出人意料,没有赔钱,卖出近5万张。有了唱片的版税,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同一年,“同心实验学校”在皮村建成。 2008年国际劳动节,“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元旦,基于一个帐篷剧场改建的“新工人”剧场正式落成,真正实现了孙恒说的“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学校、博物馆、“同心互惠”二手商店、“新工人”剧场,这些场所构成了皮村的“打工文化圈”。 今年年初,“打工青年艺术团”的第三张专辑问世。更为重要的是,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在“新工人”剧场里举行了。 参加了打工文化艺术节的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在开幕辞中讲了这样一段话: “今天,我们会聚在‘新工人剧场’,参加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孙恒曾经为这个新剧场写了一首诗,说要‘自己搭台,自己唱戏’。有了剧场,我们再也不用到别人的舞台上去‘作秀’,去被自上而下地‘关爱’。从博物馆到‘新工人’剧场,从记录移民工人的文化到创造自己表达的舞台,打工者文化正在这里崛起,他们到工地、车间、社区去发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声音。”
“像地火一样,喷发出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展品:
“打工子弟学校老师自制教具----木制圆柱体和圆锥体。”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展品:
工子弟学校——光明小学校钟。从2000年8月20日
年4月28日止,该校一直使用此钟。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