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 > 知识型职工 > 高技能人才 > 文章内容
东北振兴,高技能人才是生力军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汪波 吴齐强 发布时间:2007-09-26 (阅读次数:

 
  东北老工业基地昔日的发展壮大凝聚着全国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创造。但由于用人机制不活、自然条件恶劣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等原因,东北三省各类人才近年来不断向外流失。据统计,在改革开放20多年里,仅黑龙江省就向经济实力较强、物质条件优厚的沿海发达地区流失各类人才达20万人,占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1/6,而同期引进的人才不足2万人。
  鼙鼓响,思良将。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东北三省都同样面临着人才危机。

  从东北地区来看,辽吉黑三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序分别是第12、25和20位。“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在85万人左右,分析统计数据表明,三省高技能人才缺口与三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序成正比例关系。

  东北三省欲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技能优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其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处于龙头地位。

  横向合作:

  创新交流,实现跨越发展

  东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石化、装备工业和商品粮基地,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东北地区振兴的迫切需要。《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建立东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东北三省已经开始行动。三省400多所技校无一例外地经历了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所带来的阵痛,基本完成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化。确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机制。

  三省已经总结出投资合作式、背靠企业式、合作生产式、自办企业式、入驻企业式、企办技校式、定向双元式和订单式等多种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方式。三省之间交流合作也初步展开。

  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04—2006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13.7万人,是前10年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总和,目前全省技校在校生已从2001年的2万名增加到现在的8.5万名,增加了3.25倍,技校新增办学面积达30万平方米。

  辽宁从2003年开始启动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起,实施三年3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先后组建了10个专业化培训集团,截至去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3.2万人,新增高级工12万人。

  吉林省从2004年开始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文件,重点开展“新技师培训项目”和“技工学校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项目,举办高技能人才论坛,积极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2004—2006年共组织各类竞赛99场,11万人参加,共3000多人获奖或晋升职业资格。

  显然,东北三省政府部门和学校、企业,除了自身的横向合作外,在教材编写、师资配备、职业资格互认、人才市场准入一体化、人才自由流动、待遇薪酬等方面还要做大量的调研、协调和实践探索工作。

  区域发展:

  保持个性,打造整体品牌

  产业结构的布局决定了人才的培养方向。随着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一体化的目标的逐步推进,统一的“东北制造”品牌,就是东北高技能人才的品牌,东北高技能人才不仅在国内叫响,也将会走向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交流,无疑会进一步提升整体东北高技能人才的品牌。

  在东北三省调整产业布局,分工合作、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方面,观念的转变应该是首要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师资、生源、毕业生方面的恶性竞争,都需要未雨绸缪。

  有专家建议,可以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相关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机电类高级技工学校,在东北建立若干家共用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数控机床、模具制造、特种焊接、机械加工以及机电一体化等职业工种的培训工作;依托部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共享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资源开发中心”,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并承担师资培训;组织实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培训课程”远程培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开展机电项目、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开发等领域的远程培训项目。

  如何兼顾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何处理高技能人才中共有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分配,如何平衡各省在各种急需人才和储备人才之间的比例等等,都是前进中的拦路虎,搞不好,就会陷入计划的窠臼内或无序的内耗中。解决之道,一方面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整合。

  目前,东北三省产业资源整合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分工协作良性发展的格局,这就表明,在区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空间还很大,同时也决定了在培养人才方面,必须要保持个性,打造整体品牌。

  东北振兴,任重道远,高技能人才培养,未来可期。
 
(TL)


上一篇:北京奔驰—戴克重奖高级技师   下一篇:从维修工到高级技师——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赵郁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自强不息写春秋—记山东华丰煤(07-23)
·煤矿“开关土专家”——记山东(07-25)
·记刀具革新能手史国忠(01-30)
·中共泉州市委号召向“人民的好(07-26)
·高科技领域、高技能人才新党员(07-20)
·一名维修工的贡献——记山东新(11-06)
·一名奥运建设者的故事——记北(10-12)
·从维修工到高级技师——记首都(10-11)
·培养创新型人才三个需要注意的(03-24)
·一位技术尖兵的求索轨迹-记首(07-20)
·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读书征(12-12)
·社会调查:您愿意成为技能型人(09-04)
相关文章
·常州涌现海归、教授劳模、知识(01-06)
·刘景斓:要在鸟巢办学习型中国(12-16)
·梁欣欣:“我成长,我快乐!”(11-24)
·【劳动者之歌】焊花映照精彩人(04-30)
·【劳模写真】铁成这一年(04-23)
·站立在高峰之上……(04-23)
·谢元立 焊花飞舞写人生(04-22)
·一汽工会聘请劳模传承高技能打(04-08)
·石勇——“咱们的能工巧匠”(03-12)
·金钩吊起闪光的青春——西北电(03-03)
·我的好妻子王瑛(02-27)
·宁夏首次评选“首席工人”“星(02-26)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