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火者——记吉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得者王玉全 |
来源:中国职工科技报 作者:吴秋临 发布时间:2007-11-22 (阅读次数:
)
|
|
吉林通化钢铁股份公司炼铁厂高炉六车间主任王玉全刻苦钻研技术,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迅速成长为炼铁厂的技术骨干,先后被评为通钢集团公司生产标兵、集团公司十佳青年、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吉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驯服无料钟高炉
2000年,1#高炉大修改造成无料钟高炉,标志着第一座无料钟高炉在通钢落户。由于是第一座无料钟高炉,工人们不论是在操作上,还是在应对突发故障上都没有经验,因此投产后的1#高炉炉况波动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玉全被调到1#高炉任主任。面对困境,他二话没说,一头扎进了生产现场。值班室微机前他昼夜分析炉况波动原因,从制定操作方针到炉内的每一步操作他都亲自实施,当月就实现了达产目标。在认真总结生产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料钟高炉操作制度”,为后来通钢的无料钟高炉生产和操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开了通钢无料钟高炉操作的先河。2003年7月,大修改造后的3#高炉炉况不佳,产量长时间达不到预期目标。王玉全临危受命,又被调任三车间主任。来到3#高炉后,他大胆实践,通过对高炉装料制度不断的调整,使高炉炉况逐步顺行,到2004年3月份连续6个月破产量纪录,特别是2004年2月份高炉利用系数创下了全国同类型高炉利用系数的第一。
给高炉插上节能增产的翅膀
2004年,王玉全被调任6#高炉主任。6#高炉是通钢首座大型高炉。就在高炉按计划进入烘炉阶段时,由于鼓风机没有调试完毕,高炉各项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这时,王玉全提出了用热风炉助燃风机代替高炉鼓风机烘高炉的办法,使6#高炉提前10天开炉生产,不仅为公司增铁2万吨,创效100多万元,而且为通钢今后大高炉的开炉、投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06年以后,六号高炉平均日产保持在2150吨的规模上运行。如何才能进一步发挥出大高炉的产能优势?成为王玉全攻关的目标。结合高炉生产的实际情况,王玉全提出了“大料批分装多环布料提高产量”的科技攻关项目。从6月份开始,他逐步增加矿批、焦批,并适当增加矿、焦布料角度,实现合理的布料平台,达到煤气流径向分布合理,圆周分布均匀。同时他又组织人员对高炉炉型进行攻关。7个月的时间仅提高生铁产量和降低焦比两项累计创效就达到200多万元,六号高炉一举迈入全国同类型高炉先进行列。今年,他探索出的《大料批分装多环布料提高产量》的科技攻关项目,获省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给高炉制定减排食谱
多年来,王玉全全力争取节能降耗,仅在六号高炉所进行的改造项目就达36项,累积创效千万元以上。炉前支铁沟改造减少了支铁沟长度,节省耐火材料和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对副小闸所进行的改造,使原来只起备用作用的副小闸达到了主小闸的作用;炉前火渣沟改为水冲渣沟后,全年所节省的耐火材料费用、人力费用、备件费用共计18.6万元;开口机水套的改造,使水套的使用量由以前的2天3个延长到每5天1个,年节省材料费用13.8万元;而热风炉岗位所实施的高炉煤气配加焦炉煤气的烧炉方法,使热风炉平均送风温度提高50度以上,年创效在百万元以上。他所进行的改造项目多次获得集团公司奖励,其中,《用热风炉助燃风机代替鼓风机烘高炉》和《嘉恒法高炉渣处理系统改造》获2005年度集团公司技术成果一等奖,《提高炉项压力,促进高炉顺行,降低入炉成本》获集团公司技术成果二等奖,《实行中心加焦,改善煤气利用,促进降低焦比》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他所总结的各类生产技术论文有10多篇在全国冶金刊物上发表,仅在六号高炉生产中总结的就有《6#高炉快速达产实践》发表于《通钢科技》,《通钢6#高炉生产实践》发表于《吉林冶金》,他还参加了由炼铁金属学会主办的学术会议,所总结并宣读的 “第七届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收入《第七届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会议专辑》并收入《中国现代探索新论文库》。
(SD)
|
上一篇:即发集团职工黄聿华喜获国务院政府津贴 下一篇:抚矿集团公司:评聘出两级“首席员工”177名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