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工人成为受社会普遍尊重的群体 |
来源: 作者:记者 于宛尼 发布时间:2008-03-05 (阅读次数:
)
|
|
3月3日,见到王洪军时已是晚上9时,这是记者三年来第三次见他了。初识王洪军是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去年在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组织的“报告演讲团”期间,王洪军厚道朴实的语言给记者留下更深印象;这一次,王洪军是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接受本报专访。 一见面,他不好意思地说:“昨晚一直为议案作最后的准备,我只睡了3个小时,状态不好可能影响思维反应,大家见谅!”作为来自企业一线的人大代表,又是第一次做议案,王洪军费了很多心思。来北京之前,他广泛搜集意见,参与了一汽集团和吉林省总工会等部门的联合调研,形成草案后又在吉林省代表团内交流修改。 “我的议案还在做最后推敲。主题是如何加速培养高级技工人才,核心思想是让技术工人成为受社会普遍尊重的群体。”王洪军的议案出发点很实在,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更多的知识型工人,“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让技师人才感觉自己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激励主要是指收入吗?”针对记者的提问,王洪军笑了笑说:“你知道吗?在德国大众,收入最高的不是经理,而是高级工人技师。教授是人才,高级设计师是人才,他们享受着一份不错的收入,还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尊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一线高级技工也应该是人才,应该让大家也感受到应有的那份尊重。” 2000年去德国大众学习时,王洪军发现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到全部员工的37%,一汽—大众在国内算是最优秀的企业,这个比例也只有15%。回想1987年主动报考一汽技校时遭到家里反对的经历,王洪军思考目前社会上技工匮乏的社会成因:“你发现周围有这样的家长吗?鼓励孩子上技校将来当一名高级工人技师。现在谁不是希望孩子上大学,认为日后当个科学家、名教授或者公司经理的才算有出息。” “我就是从小太喜欢汽车了,后来如愿了。如果做一名高技能工人能够成为更多人的志愿,社会给与更多的认同和尊重,对企业和国家的发展一定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洪军说。 王洪军上技校时一半时间学习理论一半时间动手操作,养成了边干边学的习惯,还经常动手研制改进钣金工具。“自己做的工具可多了,公司领导也鼓励我们这么干。德国人用的工具一套好几万哪。” 王洪军无疑是岗位成才的典范。2007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王洪军钣金快速修复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德国大众集团专门发来贺电称:“尊敬的王先生,我们为有你这样的优秀员工而深感自豪和荣耀,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第一人,您已经成为大众集团员工学习的榜样。我们高兴地通知您,您将作为大众集团奥林匹克员工活动的一员,出席2008年奥运会。” 王洪军透露:“这套方法1997年就基本成型了,后来积累完善为50多项100多种简捷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2003年4月8日,修复法通过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并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一汽—大众推广。“德国大众在技工培养方面确实做得非常好。我们与大众合资后,也借鉴了德国大众的一些培训经验,创新建立了有效的培训体系。” 现在,王洪军是德国大众的荣耀,更是一汽集团和一汽—大众的“宝贝”。在他给记者的名片上,名字旁边印着“中国一汽高级专家”和“一汽—大众首席钣金高级技师”。“我现在的任务是批量带徒弟,眼下带着20多个。一对一的传统师徒制已经不赶趟了,现在是一对多的开放式带徒弟模式。” 一汽是拥有13万员工的大家庭,每名员工对培训的需求各有不同,一汽—大众开创了“模块化培训”。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一汽—大众还引进了KVP平方概念。 一汽—大众目前被誉为“一汽黄埔军校”。王洪军说,迄今已经带出了200多名徒弟了,遍布整个一汽集团。 “中国人很聪明的。如果多重视一些高级技工的培养,相信我们的汽车制造业会进步更快。我第一次当代表,经验不足,说话力度可能不大,不管今年我的议案最后结果如何,但是在5年的任期中我会坚持不懈努力,为一线员工说话的。”王洪军的表态依然那么朴实。
(TL)
|
上一篇:世界500强优秀员工标准 下一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人当是主角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