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高技能人才>文章内容
人才的“通货膨胀”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刘勇 发布时间:2008-05-06 (阅读次数:

当大量的投资对应的是并不是大量值钱的人才的时候,很容易就出现人才的“通货膨胀”,随后便是人才的贬值

    “五一”假期才过,便看到微软放弃收购雅虎的新闻。这个交易在过去的半年里一直是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很多业内人士都希望,两个行业巨头可以通过并购交易给整个行业带来推动的力量。可惜事与愿违。
    交易失败的原因倒很简单,一是价格谈不拢,二是微软觉得雅虎人才可能会在收购前后流失严重,这对于一家高科技公司来说,损失巨大。实际上,从海外的消息看,自今年微软宣布将收购雅虎以来,雅虎就已经出现工程师陆续流失的情况。这是任何并购交易都会出现的情况,但微软无法接受一个没有核心人才的雅虎。
    在过去10年里,建立在虚拟之上的互联网公司,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人才的价值。一两个人加上一个好点子,就可以吸引大笔的投资。不过也是这个行业让我们很快体会到泡沫是什么东西。当大量的投资对应的是并不是大量值钱的人才的时候,很容易就出现人才的“通货膨胀”,随后便是人才的贬值。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更多是依靠战略而不是人才存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除了一个阿里巴巴之外,其它都在走下坡路。即使那些做得还算可以的,也只能在国内混口饭吃,而谈不上任何的国际化。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可以看到。在医药行业,中国的大量廉价工程师被用来负责各种耗时耗力的试验,使得整体的开发成本比起国外来要低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汽车设计行业,中国最大的设计公司靠的却是人海战术,把大量新毕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帮助客户做产品开发,提供大量方案,最终可能并不适合工程制造。在和这类公司聊天的时候,听到的多是竞争压力大,利润空间小。
    其实,这类公司应该算是高附加值的企业,靠人才的价值来提升公司产品的价值。但现在却反过来,公司靠的不是人才的价值,而是人才的低价格。以至于国外公司的研发中心在进入中国前,都要委托调查机构或者猎头公司,来搜寻一下中国相关行业的人才。他们需要的结果是,这里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人才来支撑研发机构,来决定把何种级别的研发拿到中国来。而我们看到的,多是应用研发的中心出现在中国。
    按照“溢出效应”的说法,这些大量的科技人员会慢慢提升社会的科技实力。如果我们始终无法吸引好的研发中心进来,那么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培养来提升,速度会缓慢得多。毕竟,这个已经被磨平的世界,其实是靠互相交流来进步的。
    不过,中国不缺人才。在4月底,中国科协发布了我国第一部《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人,比美国的4200万人略多,仅次于欧盟5400万人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如果只计算单一国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一,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00~300万人的规模增加。
    这个巨大的数字相信会让很多人感到欣喜。根据报告,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年轻化优势明显。目前的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培养的本专科科技领域相关专业毕业生,其中40岁以下的人群达到2647万,约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65.7%左右。
    但这个群体究竟有多少是在真实地创造利润或者为未来的科技而做实在的研发呢?如果这些科技人员不是被用于做模仿性的抄袭开发,就是去做混科研基金的无效研究,那么这个庞大的数量,反而会成为经济的包袱,而不是动力。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当查询一下中国科研人才数量的新闻之后,我发现,中国科协在2008年4月公布的说法是,这个报告在2006年启动,2007年5月形成报告,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数字是4200万人。而在去年,中国科技部一位官员公布的数字是,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如果按照科协的每年增长200万~300万人的速度,那么这位官员的数据应该是2002年底的了。连统计工作都做得如此糊涂与滞后,中国科技人员的主管机构,可能还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了。(ebs)


上一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陈耀祥   下一篇:上海高技能人才有望延迟退休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自强不息写春秋—记山东华丰煤(07-23)
·煤矿“开关土专家”——记山东(07-25)
·记刀具革新能手史国忠(01-30)
·中共泉州市委号召向“人民的好(07-26)
·高科技领域、高技能人才新党员(07-20)
·一名维修工的贡献——记山东新(11-06)
·一名奥运建设者的故事——记北(10-12)
·从维修工到高级技师——记首都(10-11)
·培养创新型人才三个需要注意的(03-24)
·一位技术尖兵的求索轨迹-记首(07-20)
·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读书征(12-12)
·社会调查:您愿意成为技能型人(09-04)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