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创新岗位上成才 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孔祥瑞
作为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坚信,今生今世,无悔做一名中国工人!
说实话,今天我对工人这两个字的认识,跟35年前刚进港时不一样。1972年我初中毕业进港工作时常想,当码头工人有嘛出息?但幸运的是,学徒时我遇到了一位好师傅,他叫金贵林,是天津市的劳动模范和港里有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当时我学的是门机操作。师傅说,这是港里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岗位,干好了,别人对你翘大拇指;干不好也别怨人家说你是笨蛋。这话让我琢磨了好几天,从此立志一定要当个像师傅那样的工人。
我主动钻研技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逼的。改革开放后,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飞速增长,那时设备跟不上,压船是常事。那时,我们门机队成了全港的“主角”,我又当了值班队长,整天最担心的事就是门机出毛病。记得有个星期天的早晨,正赶上装一条大船,在这节骨眼上,一台门机坏了。结果,从找人到修理,整整花了8个小时。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下决心要把维修技术拿下。从那时起,我开始把全队所有门机的基本性能和技术参数死记硬背下来,做到烂熟于心,然后再到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维修工来了,我就跟着学。此外,我还有一招,每天作设备运行状况的记录,把当班时发生的所有故障现象和维修过程,都一一记录下来。有了这套记录,我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心知肚明,即使出了问题,也能及时查明原因及时解决。就这样,我成了队里第一个操作、维修都能干的多面手。
我觉得所学的东西,必须跟生产需要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专学专用”。边干边学,勤于思考,学以致用,就能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把“活知识”变成真本事。平时我没什么爱好,最大的乐趣是琢磨设备和技术上的事儿。我始终认为,技术上的问题没有弄不明白的,除非你不想把它弄明白。另外,我这个人的特点是,胆子大、不迷信,即使是进口设备,也敢对它不完善的方面革新改造。
2003年,我调到天津港煤码头公司,任操作队队长。上任第一天,公司经理指着长龙一样的进口自动化联动传输设备问我:你知道这套设备多少钱吗?我摇摇头。他伸手一比划,说8亿元人民币,交给你用了。这么贵重的家底,我孔祥瑞敢掉以轻心吗?于是,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跟这套设备磨合,然后着手制定了保养标准和规定,建立了专人专机保养制度,写出了《安全生产十必须》。与此同时,开始对洋设备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技改技革,动员全队职工广泛参加技术创新活动。就这样,我们先后发现了火车挂钩、耐磨衬板等方面存在的50多处大小缺陷,然后组织力量进行了革新改造,在生产中收到了比原设计更好的效果。
我在天津港生产一线工作了35年,和同事们先后搞成了上百项技术革新成果,都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有位记者问我,孔队,你失败过吗?你考虑过失败的后果吗?这倒使我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我获得成功?是什么原因使我不怕失败?想来想去,有两条非常重要:一是有天津港这么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我周围有许许多多非常出色的队友。
所以,今天我站在这里,不仅代表我个人,还代表一个团队。无论是六公司固机队,还是煤码头操作队,我身旁都有一批爱岗敬业、敢于创新的队友。他们不仅是我生产和技术上的“师傅”,还是我进行设备改造时的依靠。我孔祥瑞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没有团队的群策群力,我怎么能干成这些事?所以,我常讲,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我戴的大红花,是由无数个小红花组成的。
回想自己在天津港走过的人生之路,值得庆幸的事真是太多了,我庆幸起步时有个好师傅带着,独当一面时有情同手足的工友们帮着,遇到大事和困难时有领导戳着,回到家有贤惠的妻子陪着。当然,我更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好时代,是时代成就了我这个普通工人。今后,我要继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体现当代工人的价值,为企业发展、祖国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