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努力创建北京市学习型城区先进区 |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3-12 (阅读次数:
)
|
|
学习促发展,创新创活力
东城区全区地域面积25.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2.24万,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另设北京站地区管理处、王府井建管办和东二环建管办三个重点街区管理机构。按照新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集中体现着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的功能。 进入新世纪,全区经济突飞猛进,区级财力大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8年的129.38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63.7亿元,人均达到7065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7870元增长到2005年的18280元。 东城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东城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建设和谐发展的东城,不仅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智慧的东城市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快学习型城区的建设步伐在全区一切工作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日显突出。创建学习型东城,将成为建设和谐东城,实现东城区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创造性地探索学习型 城区建设的工作 东城区树立了“学习促发展,创新创活力”的具有特色的创建理念。 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理论中心组在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在研究制定了万米网格城市管理新模式、“微循环”危旧房改造新模式、学区化管理、"蓝天工程"、社区卫生改革、和谐社区建设等新思路、新举措,取得的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 东城区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素质修养”活动、举办“一把手素质培训工程”主题研修班、“处级干部政治理论进修班”、“领导科学专题系列讲座”等形式,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2005年11月,东城区评选出了区直属机关工委、和平里街道工委等16个学习型领导集体。 在建设学习型城区活动中,党政机关走在了前列。通过学习型机关建设,东城区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区地税局、区检察院、区妇联等九个单位被评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先进单位。区地税局提炼出了“清勤敬业,诚信治税,文化育人,聚财为民”{的东城地税文化核心理念,成立了全国首个“纳税服务志愿者”组织,建成全国首家“京城活雷锋孙茂芳式纳税服务厅”,在北京地税系统率先开通运行“12366”纳税服务热线远程座席,创建东城网上税收服务“158”工程,连续多年提前完成税收任务,辖区面积与税收比为城八区之首。 “学习型学校建设”是对传统学校建设的一次深刻变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创建中涌现出166中、史家分校、第一幼儿园等30个学习型学校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史家分校提出了"学习与生命同行"的创建理念;166中学提出了“五坚持”学习策略,构建了分别面向全体教工、行政干部、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四个学习系统。 东城区努力实现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以奥士凯云龙旅游饭店公司、东方信达等一批学习型企业的典型。 东城区有首都文明市民学校示范校1所,首都优秀文明市民学校15所。和平里街道投资100万元,选购图书11万册,在26个社区建成了社区图书馆,深受居民欢迎。目前,东城区社区、学校牵手,建立发展社区教育共同体工程已经启动。区教委向各街道、社区派驻了78名社区文教事务助理,使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落在实处,每个社区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资源库,发展社区教育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最新的统计数据中显示,东城区总计图书保有数量达1996万册,各类教室4019个,座位数155483个。对于东城62万人民来讲,整个东城就是一个学习的大课堂。 东城区还通过广泛开展“学习之星评选”、“家庭英语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学习交流活动,培育了一批“藏书之家”、“音乐之家”、“书画之家”、“{摄影之家”等学习型家庭,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要。全区有“全国五好家庭”2户,“北京市五好家庭”8户。 整合全区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目前,东城在原有各类型教育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打通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社区成人教育网络,形成了“三网合一”的教育网络资源库群。社区教育网已经具有独立域名WWW.110101.CN,社区教育网设有政府信息、图片新闻、市民教育、社区工作者、社区学院、理论研究、论坛交流、网上课堂、学习超市、数字图书馆、活动看板、文教助理天地、学区学习型研究团体研究动态等栏目;开设十余类、百余门、上千节社区市民的远程教育课程,内容涉及心理、计算机、写作、健康养生、英语、管理、艺术、社科、经济、财会、医护、法律、文化旅游、学科教学等。2005年,社区学院与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成立“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校外学习中心”,进一步丰富东城区成人学习资源。 东城推行了学区化管理社区教育模式。学区化管理社区教育模式即:以五个学区形成五个学习型研究团体,指导推进社区教育。该模式特点是:每个团体都能充分利用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实现互补、互惠、互享。目前,各学区学习型研究团体正在努力开拓学习资源融通之路:和平里学区、北新桥——东直门学区确定了从调研市民教育需求为切入点,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东四、朝阳门、建国门学区从实地考察本学区教育资源入手,研究建立本学区的教育资源库,为实现资源共享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安定门、交道口学区采用整合学区内教育机构力量分层推进的方式促社区教育的发展。 实施“蓝天工程”,建设没有围墙的校园,进一步带动家庭和社区教育的提升。实施“蓝天工程”,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即打开学生校外活动资源分割的藩篱,挖掘、整合课外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需求,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区教委组织力量对区域内所有能够给中小学生提供课外活动资源的单位和课外活动师资进行挖掘和遴选,通过东城区课外教育活动网站、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手册、学生卡等载体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自主到各资源单位参加课外活动。 创学习型东城 创建工作取得的实效 依托“数字城市”技术,东城区创建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自主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创建了“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新体制,通过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减少了工作环节,实现了对城市的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管理。新模式解决了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形成了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新局面。专家认为这是数字城市技术在应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已被列为国家信息化示范项目并通过了建设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验收。自新模式试运行以来,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领导和专家123批、2126人次到东城区参观学习。2005年,建设部在东城区召开了“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向全国推广城市管理新模式。 在教育领域,东城区取得了长足发展,被市政府确定为教育改革实验区,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先进区。 目前,东城高标准建成了社区服务中心、奥林匹克社区公园等社区项目,社区居委会活动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111个社区达到“三室、一场、一校”的功能标准。2005年,东城区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唯一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创建和谐社区试点工作的城区。 在全市确定的40片重点风貌保护区中,东城区内占16片,东城区的城市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2004年东城区确定了以最危、最破的简易楼和平房院落解危改造为突破口,启动“解危工程”。东城在危改中创新的“微循环”模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获得了居民群众的热烈拥护。2005年这一模式已在全区逐步推广。 东城区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式,启动“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开通了东城数字德育网。东城还成功举办了王府井中学生国际音乐节,来自4大洲11个国家的17支团队和东城区近万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国际性的盛会;以“东城区共同成长”为主题举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游园会,全区3万多名中小学生踊跃参加。 “蓝天工程”、“数字德育”等工作的创新与实践受到了社会的热切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央视论坛》、《焦点访谈》、新华社、北京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建设学习型城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东城区委区政府表示,东城将凝聚全民智慧,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全地区资源,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区步伐,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为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作出新贡献。 晨报记者 廖厚才 徐虹/整理 周良/摄

奥运冠军关心东城教育 “三八”节鲜花献给妈妈

_sdl
|
上一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企业教育推动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的意见 下一篇:满城书香喜迎“世界读书日”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