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 > 研究与探索 > 文章内容
并非“工人阶级”的认同危机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19 (阅读次数:
        编者按:据新华社报道,一份针对4000户上海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由此引来一片喧哗。然而冷静下来,不少人觉得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换成自己,也不会以工人为志向”。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在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否如一些舆论惊呼的那样,出现了“工人阶级的认同危机”?而这一“危机”,对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究竟又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

  工作系主任、教授)

  

  龚丹韵:新闻播出之后,多家媒体找您讨论工人的话题,从电视台、广播到纸媒不一而足。怎么会引起如此大的热议?您听下来,觉得是否真如有些人所言,出现了工人阶级的认同危机?

  章友德: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工人群体对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做一名工人曾经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但是这份调查却向我们指出,如今愿意从事工人这份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乍听之下,难免有一种心理落差。尽管它只是一份局部地区的小调查,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那就是,转型以后的中国,人们对工人的职业理解和认识,确实产生了极大变化。

  传统的“工人阶级”涵盖面非常广泛,知识分子、党政领导也可以算在其中。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分化,职业阶层日渐复杂多样,“工人”相对过去而言,更多时候仅仅是指狭义上以职业划分的产业工人。所以,这1%,我觉得更准确地说,并不是工人阶级的认同危机,而是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一种反映。

  对体力劳动者的认同度下降,源于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期难以避免的现象。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国有企业身上,而现在的市场经济,则强调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合乎规则的博弈,由此带来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使得传统工人原有的稳定收入、社会地位受到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在这样的竞争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对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存在诸多制度上的漏洞,从而影响了社会对工人的认识。传统产业工人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客观上促使人们想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龚丹韵:可我们尚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工人的大量需求又该怎么解决?

  章友德:我注意到,这次调查的范围仅限上海地区,也就是城市居民。工人,今天究竟在人们心中处在何种地位,还少不了对农村的调查。因为比起耕田种地,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可能更愿意选择进城务工。只要我们中短期内仍然离不开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转移到现代工业中来。这正是解决工人供给的基本途径所在,即,减少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人口,使剩余劳动力朝城市流动,职业上向工人转变。也许有人怀疑城市的容纳能力,但那是因为过去我们的发展只有工业化,没有城市化,突然加快城市化进程之后,便暴露出诸多弊端。城市中不同群体间的权利与保障尚未同步完善,社会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目前的情况,城市或许确实承受不了外来人口蜂拥而至。但是等到将来,城市化渐趋成熟稳定,社会基础与经济体制相配套时,一个可以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城市社会就会出现。国外曾经有一种说法,叫“农民的终结”。它并不是说农民消失了,而是指小农经济被商品经济所替代。农业,也成为一种机械化的“产业”。当然,我们的工业化,不能简单借鉴国外的路径,但是一个国家要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城市化是一般规律。

  龚丹韵:那么,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狭义上的产业工人群体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章友德: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一度也有过轻视产业工人的现象。1886年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开启了一系列争取工人权利的运动,迫使欧美国家改变了对待工人的政策。但是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是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之际,西方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制造业,劳动效率越高,需要的产业工人越少,工人数量急速下降,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人才,即我们所说的“灰领”,逐渐替代原来的体力劳动者。职业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工人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分化。

  但是,中国作为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相当一段时间仍然需要从事传统制造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趋势,又是重、化工业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我们成了“世界加工厂”,不得不雇用大量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客观上说,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在大多数工人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可是现代社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无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同应该是一致的。固然将来我们可能不需要现在这样多的产业工人,愿意从事工人职业的劳动者数量和比例都会大大下降。但人们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心态,却不是好现象。完善对社会上不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营造一个各阶层之间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是无论处在工业化的哪个阶段,都需要努力做到的。

  从长远看,农民补充进入产业工人的队伍、城市原有的制造业工人向其他现代产业转移,这样的流动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这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如此之强的原因。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社会转型,终有一天,我们也要走到这一步。到那时,工人的需求量将不再是一个需要烦恼的问题。工人,也不再是重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可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人才,工人的社会认同度必会自然提升,甚至重新成为人们的理想职业之一。因此,通过合理公平的教育体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人才,为“工人”本人增值,提高传统工人职业的人才含金量,才是未来工人的真正出路所在。

(YX)


上一篇:网络大学 方兴未艾   下一篇:像方永刚那样常怀感恩之心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关于开(04-17)
·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强化四个意(07-13)
·淮南市人才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03-31)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新思路(07-1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05-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06-05)
·关于创建学习型职工队伍的思考(07-13)
·以学习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05-30)
·企业创新发展之我见(07-13)
·关于职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状况(07-13)
·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与教育(07-13)
·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初探(05-02)
相关文章
·铁道部要求部属各单位推进学习(07-28)
·新乡商丘许昌学习贯彻胡锦涛视(07-22)
·学习贯彻许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07-20)
·禤沛钧主持召开市委学习中心组(07-19)
·银监会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07-16)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积极探索(07-15)
·62个国家选手角逐“汉语桥”中(07-14)
·“中国区域发展模式:西部开发(07-13)
·国货航杭州运营基地积极推进学(07-12)
·浙江仙居县探索基层学习型党组(07-08)
·江苏省局党组学习中心组赴常州(07-07)
·江苏省张家港市积极探索两结合(07-06)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