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值得推广 |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6 (阅读次数:
)
|
|
为了解决农民工无序进城、无标准就业和无序竞争问题,北京市于近期开始试行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准入制度。今年率先试点的家政服务培训班学员已经结束学习阶段,进入一个月的实习期。学员得到客户肯定,在获得相关培训结业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一个农民工就业的“利好”消息。 说到“准入制”,人们常常形象地比喻为“门槛”,“门槛”设置高,意味着阻止某些达不到条件者进入。在农民工进城问题上,有些地方的各种限制确实苛刻,屡屡遭到批评。但北京市的这个“就业准入门槛”却不仅必要,而且实用,值得推广。 以家政服务为例。农民工进城做保姆,远不是如同在家乡做饭洗衣带孩子那样简单就能够使雇主满意的。都市生活毕竟比乡村生活“讲究”多,条件、习惯有许多差异。未经培训即进入服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雇佣双方都不愉快。由雇主指点、调理,不仅需要时日,而且效果未必好。现在实行“先培训后上岗”,除了学习做饭洗衣等家政基本技能外,还学习护理、急救、记账、植物养护以及包括烤箱、咖啡壶在内的各种家用电器使用,这就大大提高了就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雇佣双方都将愉快和满意。 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改变的还不仅仅是招募农民工进城直接投入市场的“流程”,而且使求职者进城后就有序流动,培训———就业(包括签订劳动合同)———跟踪管理和服务(包括提供社保);即使结束了一段工作,仍可持证求职;即使离开了这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职业资格依然有效。从保障就业和保障权益的角度讲,这对农民工来说当然是好事。 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政府要投入一定的人、财、物力。农民工经济能力有限,进城务工未挣钱先花钱显然不好接受,因此,免费培训成为可行的办法。这需要当地政府决策者有点远见卓识,认可眼下的投入是为了长远的收益,高素质且稳定的农民工队伍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YX) |
|
上一篇:北京:今年素质教育课堂瞄准农民工 下一篇:北京市顺义区2007年构建学习型社会工作意见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相关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