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 > 农民工 > 理论探讨 > 文章内容
政协委员呼吁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6 (阅读次数:

政协委员呼吁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3-13
    我国目前约有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守妇女问题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据统计,农村流动人口中70%以上是男性一方外出,留守妇女要承担起生产劳动、家务劳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面临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三重压力。长期分居造成生活寂寞和精神苦闷,婚姻不稳定。据某人口输出大省统计,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夫妻一方外出打工的占到50%以上;因丈夫长期在外,离婚妇女难以提供分割财产的证据;性骚扰案件中,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即使是夫妻同时进城的农民工,因居住环境差,也严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早在去年,我就写了一份长达2000字的提案。”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沈淑济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妇女是主力军。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些留守妇女,让她们由‘守家园’变为‘建家园’。”
    如何使留守妇女走出现实困境,一些委员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模式仍是途径之一。在这一模式下,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消化富余劳动力和农产品。这样,农民工就可以经常回家,为留守妇女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
   “针对女性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生理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大概也是个办法。”王占委员说,“一是她们能耐寂寞,守得住摊儿;二是她们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三是她们心灵手巧,更适合干人工授粉和剪枝打头这一类活儿。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经济情况有所改善,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一些委员认为,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妇女龙头企业家、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和女农民技术员,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联合竞争之路,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去跟其他经济主体进行谈判,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这不是前些年那些松散的协会,而是一种紧密的形式,农民交入社费、入社股金,在利益上紧密相关。同时,帮助农民建立各种社会组织,比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搞点手工艺生产和文艺活动,化解社会矛盾。
    沈淑济委员建议,在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要注意指导、帮助农民工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婚姻家庭、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的关系,增强法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要更多发挥基层组织对留守妇女的关怀,一方面为她们创造更多的条件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给她们参政议政的机会,基层组织至少要有一名农村妇女,反映农村女性的呼声。”马延军委员这样表示。 

上一篇:黄鸣代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重在转变观念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资金要加强监管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公平性: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关(05-06)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为新农(05-06)
·农民刘兴山苦心钻研20余载 多(09-20)
·如何化解乡村债务(05-06)
·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05-06)
·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05-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破(05-06)
·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05-06)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推(05-06)
·和谐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05-06)
·刘锡潜代表:深化农村医疗保障(05-06)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几点思考(05-06)
相关文章
·我国农民工政策显成效 四大问(07-19)
·信阳师院学子开展“新生代农民(07-16)
·农民工将打工经历写成小说 已(07-15)
·社科院专家:让第二代农民工和(07-14)
·农民工有了学法阵地 嘉市两个(07-13)
·新生代农民工解开“心结”更阳(06-25)
·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觉(06-22)
·60名重庆市返乡农民工自发成立(06-01)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尊严和体面劳(05-31)
·10多名农民工上门讨薪 开“圆(05-26)
·苦读勤学 农民工徐万年码头上(05-11)
·易宪容:农民工享经适房短期难(04-30)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