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 > 农民工 > 理论探讨 > 文章内容
充分认识“村企互动”的功能与作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6 (阅读次数:

充分认识“村企互动”的功能与作用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11-2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破解农村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诸如产业整合、组织重建、管理创新、制度建设等。我们认为,“村企互动”有利于这些问题的有效破解。
    一、“村企互动”有利于农村产业的整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如果没有产业支撑,那么新农村就没有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建立产业体系,需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引导形成由工业到农业、由城市到农村的要素流,将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导入农业、导入农村。
   “村企互动”就是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与“三农”之间,建立真正的互动与互通,促进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可以将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导入农业、导入农村,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经济;龙头企业自身的不断膨胀壮大,也可以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及服务业的兴起,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格局。通过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可以加快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过程,与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第一车间”,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的整合与升级。
    二、“村企互动”有利于农民合作组织的重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的新农村。没有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就无法凝聚与利用农村的各种要素资源,无法承接来自工业与城市的要素流,无法改变“三农”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
    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统一经营层次逐渐弱化或缺失,大部分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已无法担当“统”的职责。而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等原因,很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但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成为龙头企业必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建设高标准的原料基地。而与此同时,龙头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比以前表现得更为突出。
    农民需要组织起来,龙头企业需要组织起来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村企互动”就是要在龙头企业与“三农”之间,建立有组织的联系,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运行成本,提高这一系统的运行效率。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利益关系为纽带,通过龙头企业领办、农民自发创办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建,弥补双层经营中“统”的力量的缺失,提高“三农”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三农”的组织资本,改变“三农”的弱势地位。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利于降低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运作成本,有利于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村企互动”有利于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农业管理模式得到创新的新农村。没有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无法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安全水平,无法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无法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经营理念的变化,带来了组织形式的变化:龙头企业直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逐渐成为新型的农业投资主体和生产经营主体;农户以土地使用权、资金、劳力等入股,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渐成为龙头企业的投资合伙人。除了土地使用权的维系,农户作为农业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逐渐弱化,农业变“车间”、土地变“股本”、农民变“股民”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村企互动”就是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龙头企业与“三农”之间,建立紧密型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与管理,达到“追求最大利润、谋求共同富裕”的目的。从微观层次上讲,龙头企业与互动村之间加强合作,可以促进龙头企业向互动村渗透,互动村向龙头企业靠拢,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从宏观层次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之间,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全方位合作为特点,强化纵向合作与一体化经营,可以促进各主体、各环节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整体效应的充分发挥。

上一篇:把“五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下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公平性: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关(05-06)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为新农(05-06)
·农民刘兴山苦心钻研20余载 多(09-20)
·如何化解乡村债务(05-06)
·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05-06)
·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05-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破(05-06)
·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05-06)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推(05-06)
·和谐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05-06)
·刘锡潜代表:深化农村医疗保障(05-06)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几点思考(05-06)
相关文章
·我国农民工政策显成效 四大问(07-19)
·信阳师院学子开展“新生代农民(07-16)
·农民工将打工经历写成小说 已(07-15)
·社科院专家:让第二代农民工和(07-14)
·农民工有了学法阵地 嘉市两个(07-13)
·新生代农民工解开“心结”更阳(06-25)
·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觉(06-22)
·60名重庆市返乡农民工自发成立(06-01)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尊严和体面劳(05-31)
·10多名农民工上门讨薪 开“圆(05-26)
·苦读勤学 农民工徐万年码头上(05-11)
·易宪容:农民工享经适房短期难(04-30)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