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 > 农民工 > 理论探讨 > 文章内容
失地农民应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6 (阅读次数:

失地农民应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8-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预测,“十一五”期间,预计每年新增被征地农民300万;他还认为,要减少和消除被征地农民因“四无”而引发的纠纷与矛盾,根本措施是通过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政府承担失地农民的培训和社保资金、给失地农民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还远不够弥补失地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对拥有8亿多农业人口的中国来说,土地仍旧是绝大多数农民及其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没有了土地之后仅凭社保,失地农民的生活很难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属性,农民仅仅拥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经营转让的权利,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变为失地农民之后,便无法分享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在土地市场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增值收益。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跟土地被征作他用时所产生的增值收益对比起来,无疑是差距巨大的。
    在目前的形势下,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或许就是让失地农民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这是因为:
    首先,失地农民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他们在失地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生存权利,最低限度能让失地农民(及其子孙后代)衣食无忧,为他们的就业安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才真正解除了失地农民最大的后顾之忧。而且,此举还会加快土地所有权和收益权分离的进程,促进农民非农化和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其次,失地农民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可以大为减轻政府的即时财政负担。征地之后,集中起来的土地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进而产生规模效益。这样一来,政府完全可以卸下需立即支付失地农民大笔补偿金的压力,又可以让失地农民吃上一颗药效长久的“定心丸”。
    再次,失地农民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在我国已经有过相对成功的试验模式。1993年,广东省南海市曾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成绩斐然,农民的股红收益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4到1/3,甚至有的高1/2,“南海模式”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另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在2002年成立了土地基金会,用地单位以土地补偿费入会,被占地的村则以土地入会,土地基金会按规划要求统一对土地进行招商融资开发建设,并以每亩每年1550元兑现给农民,每10年递增10%,农民享有永久收益权。
    最后一点,失地农民永久享有土地收益权,还能够有效防止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被少数人侵吞瓜分,可以保护、节约土地的使用,也能够让财富分配更趋合理,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上一篇:江苏:多元视角中的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全国农民每年为粮食安全承担3000亿成本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公平性: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关(05-06)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为新农(05-06)
·农民刘兴山苦心钻研20余载 多(09-20)
·如何化解乡村债务(05-06)
·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05-06)
·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05-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破(05-06)
·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05-06)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推(05-06)
·和谐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05-06)
·刘锡潜代表:深化农村医疗保障(05-06)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几点思考(05-06)
相关文章
·我国农民工政策显成效 四大问(07-19)
·信阳师院学子开展“新生代农民(07-16)
·农民工将打工经历写成小说 已(07-15)
·社科院专家:让第二代农民工和(07-14)
·农民工有了学法阵地 嘉市两个(07-13)
·新生代农民工解开“心结”更阳(06-25)
·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觉(06-22)
·60名重庆市返乡农民工自发成立(06-01)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尊严和体面劳(05-31)
·10多名农民工上门讨薪 开“圆(05-26)
·苦读勤学 农民工徐万年码头上(05-11)
·易宪容:农民工享经适房短期难(04-30)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