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 > 农民工 > 理论探讨 > 文章内容
建设新农村莫向农民乱伸手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6 (阅读次数:

建设新农村莫向农民乱伸手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6-6-1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置中央三令五申划定的农民减负“高压线”不顾,振振有词地打起了向农民收钱乱摊派的主意,理由是“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是一种谬误, 中央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强调农民是收益主体、决策主体――各级政府才是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的投入主体
    近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长三角新农村建设南湖论坛”,与会人员就如何理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热烈讨论。
    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来的,文件要求,在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如何理解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呢?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上,是不是也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更明确地说,农村轰轰烈烈进行的各类建设,是继续沿袭“农村事情农民办”,还是“农民事情大家办”、“农村事业政府办”?
   一名与会者说,某地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时,没人敢说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主要归功于地方财政的支持,只能说是农民和村里“自筹资金”。原因是“只有农民自己投入,新农村建设才有生命力”。要是政府投入农民搞建设,有人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是“政府工程,没有生命力”。甚至有少数地方的干部还认为,农业税取消后,农民就不再是纳税人了,他们当然没有资格享受公共财政的“关照”!
    这既是偏见,更是无知。如果城乡二元结构的思路能解决农村的落后面貌、如果“农村事情农民办”能奏效的话,近年来为什么不断传来“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惊呼?
    城乡差距的拉大,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农民自甘落后,而是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和历史上长期奉行农业扶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剪刀差”造成的。城乡分而治之,导致农民和农村社会长期置于公共财政之外,绝大部分难以靠自我循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新农村建设之所以鼓舞人心,就是中央明确提出要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解决农村问题。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中央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强调农民是收益主体、决策主体――各级政府才是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的投入主体。要是仍坚持“农村事情农民办”的老思路向农民伸手,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必须防止和克服五种倾向   下一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公平性: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关(05-06)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为新农(05-06)
·农民刘兴山苦心钻研20余载 多(09-20)
·如何化解乡村债务(05-06)
·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05-06)
·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05-0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破(05-06)
·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05-06)
·四川: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推(05-06)
·和谐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05-06)
·刘锡潜代表:深化农村医疗保障(05-06)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几点思考(05-06)
相关文章
·我国农民工政策显成效 四大问(07-19)
·信阳师院学子开展“新生代农民(07-16)
·农民工将打工经历写成小说 已(07-15)
·社科院专家:让第二代农民工和(07-14)
·农民工有了学法阵地 嘉市两个(07-13)
·新生代农民工解开“心结”更阳(06-25)
·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觉(06-22)
·60名重庆市返乡农民工自发成立(06-01)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尊严和体面劳(05-31)
·10多名农民工上门讨薪 开“圆(05-26)
·苦读勤学 农民工徐万年码头上(05-11)
·易宪容:农民工享经适房短期难(04-30)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